市民自发前往故居追怀先贤
发稿时间1:2019-04-08 09:07:00 来源: 北京日报
昨天,十几名少年儿童在家长的陪同下,自发来到老舍纪念馆,献上手中的鲜花,缅怀老舍先生。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李洋
以鲜花代替门票,写清明寄语表达哀思。清明小长假期间,北京各名人故居、烈士陵园、文化馆、历史文化纪念馆等文化场所设立了70余处清明寄语台,方便市民缅怀先烈和先贤。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鲁迅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李大钊故居、老舍纪念馆、郭沫若纪念馆等名人故居,迎来了客流高峰,许多市民自发前往名人故居,在先贤曾经生活过的场所缅怀这些伟大的灵魂。
特别的日子参观者特别多
4月5日下午接近闭馆时,位于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的老舍纪念馆内依旧人挨人,小朋友、年轻人、老人家等各年龄段游客,都还在各个展厅里认真参观。“老舍旧居地址到底是丰盛胡同,还是丰富胡同?两处说明写的不一样。”年过半百的老北京人蔡女士向讲解员询问。“这条胡同1956年改了名字,我们在标准讲解词中特地对此有一个说明。”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后,蔡女士看了一眼时间,才不舍地走出门去。这一天,小小的老舍纪念馆共接待游客近800人次,较平时增长了三四倍。
清明节当天,鲁迅博物馆也迎来了716名参观者,较平时增长了五六倍。许多鲁迅先生的粉丝和正在从课本中学习鲁迅作品的孩子自发来到这里。东城区板厂小学三年级的小徐同学跟着妈妈和姐姐一起来参观,她们尤其对鲁迅版画展感兴趣,每一张都仔细观察。“等到你上六年级就要学第一篇鲁迅作品了。到了初一,上学期和下学期也各有一篇。”读初中的姐姐一边参观一边给妹妹讲解。“清明节本就是祭奠先贤的好时机,带孩子来参观可以让她们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先贤的生平。”两姐妹的妈妈说,这次假期出行是全家有意为之。
还有参观者带着更深入的思考走进名人故居。在西城区文华胡同的李大钊故居,4月5日当天开馆至14时已迎来近300名参观者。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新闻系一年级的刘丹、孙凡霄、陈永清三位同学是带着创作任务来参观的,她们是第一次走进李大钊故居。“学校鼓励我们在参观名人故居后拍摄制作出一个小短片。”刘丹说,这就不仅要考察先贤生前生活、工作的地方,还要查阅大量史料,借此机会对李大钊先生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小院落联盟成博物馆界“乌兰牧骑”
绝大多数名人故居的院落并不大。老舍纪念馆开放给游人参观的空间仅300多平方米,但参观人次连续几年呈上升态势,2018年这座小院落接待参观者近8万人次,今年前三个月已接待了2.3万人次。“小馆办大展,是我们吸引来越来越多参观者的原因之一。”老舍纪念馆业务部主任何婷介绍,现在馆内的固定展陈有老舍生平展、故居陈列和老舍纪念馆珍品画展。去年,馆内还举办了老舍诞辰120周年纪念展览、老舍亲友留言展览、纪念馆10周年回顾展等多项展览。
北京鲁迅博物馆为了吸引多层次参观者前来,还开辟出专门的公共教育空间。今年3月,馆内推出17项社教活动,包含鲁迅新兴木刻版画体验、鲁迅与中国写意花鸟赏析体验、鲁迅印章篆刻体验等种类。4月,馆内又要推出15项社教活动,包含重温鲁迅的书信时光、鲁迅与瓦当等针对不同年龄读者的丰富内容。
李大钊故居也与周边中小学密切合作,通过招募中小学生志愿讲解员和开展入队、入团仪式等活动,将先贤先烈的高尚精神潜移默化根植于孩子们心中。“既要请观众走进来,也得主动走出去宣传。”李大钊故居管理处副主任刘洋介绍,下半年故居计划将“自古英雄出少年”、李大钊的廉洁风范思想展、李大钊在京津冀的光辉足迹等三项展览带出故居,在京津冀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展出。
为了发挥独特优势,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北京多个名人故居还成立了联盟。联盟发起单位之一、郭沫若纪念馆馆长赵笑洁介绍,联盟成立自2000年,当时宋庆龄故居、老舍纪念馆、鲁迅博物馆、李大钊故居等北京八家名人故居纪念馆尝试联合举办活动,共同宣传近现代文化名人的民族精神和人格魅力。“到2017年成员单位已扩展为14位名人的19个故居和纪念馆,其中北京有10家。联盟也更名为‘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赵笑洁说,如今联盟已被称为博物馆界的“乌兰牧骑”,去年联盟的北京成员一共举办了近40项展览。
业内人谈
以故居为载体传承城市文化精神
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际化大都市,文化文物古迹众多,名人故居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散落在老北京胡同里的名人故居,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区别于其他类型博物馆的地方是,它有人的气息,它凝聚着历史文化名人活的思想和灵魂。借助故居内原主人工作、生活的场景,今人可以更完整地体会先贤的人生和精神。
——赵笑洁(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所谓名人故居、旧居,就是历史上文人墨客、政治家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虽历经岁月冲刷依然记录并留下了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参观名人故居、旧居,观众可以直观感受到名人的成长经历及其所蕴涵的精神价值,汲取精神养分。 ——马海亭(北京鲁迅博物馆党办负责人)
名人故居是城市的名片,它凝聚了时间地理特征和行业特征两个维度的文化。比如人们除了可以参观革命家、文化名人的故居,还可以参观李四光、詹天佑等行业先驱的故居和纪念馆,从中了解中国地质、铁路的发展史。一个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离不开这个城市的人,尤其是名人。名人故居,让城市更有文化范儿。
——何婷(老舍纪念馆业务部主任)
北京名人故居的家底到底如何,这其实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名人”的界定就很难。我国目前并没有历史名人名录,也就无统一标准可循。在多次实际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对“名人”年代下限的界定,对“名人”概念理解的不同,使调研结果迥异。
21世纪初,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曾配合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调研北京老城区名人故居,共登记了332处。此外,在北京联合大学的调研配合下,“北京印记——北京地理文化地理信息网”的“老城历史遗迹——居所”一项中,共列出191处故居、纪念馆。其中,建于明代的12处,建于清代的73处,建于民国的39处,建于新中国成立后的5处,建成年代不详的62处。它们当中有7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22处尚未核定为保护单位,另有133处因条件所限尚无法界定。
——顾军(北京联合大学历史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