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用艺术点亮城市文化空间

发稿时间:2022-09-11 09:57:00 来源: 人民日报

  在以文化建设带动城市建设的实践中,艺术日益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助推器。从城市建设到城市更新,越来越多的美术元素融入公共空间,以小中见大的特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品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连接生活和空间美学出发,充分发挥艺术优势,有助于增强城市的生命力与艺术的延展性,以艺术的方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整体形象和发展品质。

  以艺术设计美化城市公共设施,延续城市文脉。公共设施是城市美学的载体,也是城市文化的窗口。如今,不论是小型服务设施,如路标、座椅、公交站亭,还是大型交通设施,如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在城市建设中都越来越受重视。在深入挖掘城市人文资源、梳理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艺术手法将其丰富意蕴转化为设计元素,运用到城市公共设施的整体规划中,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彰显城市品格。比如,杭州地处江南水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故其城市色调以淡雅的低饱和色彩为主,力求体现水墨画般的韵味。同时,杭州城市中的部分标识融入市花桂花、西湖、钱塘江等代表性图案元素,以精妙的现代设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使城市魅力流淌于每一条街道。

  以艺术活动融入城市社区发展,激发城市活力。美好的社区生活,不仅在于人居环境美化,还在于人们精神生活富足,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艺术活动成为以艺术联结人与城市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往往由艺术家发起,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促进人际互动,加强社群凝聚力,提升艺术修养,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像在北京市西城区杨梅竹斜街,艺术家团队利用闲置空间创新打造“胡同花草堂”,收集废弃容器作为花盆,鼓励居民通过养花、种菜等活动增进交流。随着居民参与度日益提升,邻里关系更加融洽,社区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这一艺术实践也为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提供了新方案。在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街道,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师生团队走入社区,与居民深度交流,用艺术的方式记录百姓故事。同时,团队通过手绘等方式改造垃圾桶、宣传垃圾分类理念,使艺术真正服务大众,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多种艺术活动的开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交流途径,为闲置的社区空间注入文化活力,使城市文化建设的主体不再只是艺术家,而是每一位身处其中的居民。

  以艺术作品点亮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品牌。城市品牌建设不仅需要开展城市色彩规划、城市标识设计等,更需要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艺术名片”。如大众熟知的城市雕塑《黄河母亲》《五羊石像》《开荒牛》,分别代表了兰州、广州与深圳的城市文化、历史和精神。从体量上看,这些雕塑虽不如大型建筑醒目,却以独特的艺术创造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认识。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可以搭建起公众与城市对话的桥梁。比如地铁空间的艺术创作,越来越注重对地域文化历史的挖掘。通过艺术的形式将其提炼、放大,可以提升地区知名度、强化人们记忆。像长春地铁一匡街站内的大型壁画《工业记忆》,将齿轮、转轴、管道等工业生产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机械元素加以组合、重构,辅以长春工业机械制造史,向来往的行人讲述着工业留给这座城市的珍贵印记。与之类似的还有北京地铁清华东路站的《学子记忆》、深圳地铁红岭北站的《深圳记忆》等一批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地铁公共艺术。这些作品巧妙诠释站点所在地的文化底蕴,将地铁站化为小型展馆,让艺术空间化、空间艺术化,使人们进入地铁站时,就能通过具有独特文化气质与审美取向的艺术作品,了解该地的人文历史,感受城市文化的丰富多彩。

  如今,各地正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这为城市设计和公共艺术的融合发展带来新契机。统筹运用不同门类的艺术,共同参与城市空间、视觉、文化等多层面的生态建构,将为城市带来更多人文气息与发展活力。(定 宇)

责任编辑: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