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首页 >> 文化要闻 >> 正文

赵德润:让优秀传统文化插上互联网翅膀 融入青少年生活

发稿时间1:2019-05-24 14: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 熊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着眼于广大青少年,创新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赵德润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赵德润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

中国青年网记者 连瑞谦 摄 

      赵德润先生曾在新华通讯社工作了28年,先后在河北分社、河南分社任记者、采编主任、副社长、社长;2003年调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2009年被国务院总理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专职研究新闻和传统文化。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赵德润深刻感受到,当今研究并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涵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以当代眼光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鋳魂工作。赵德润说,这不仅肯定了文化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也赋予了文化工作者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令世人瞩目,道德滑坡信用缺失等社会象也着实令人担忧。如果灵魂受到污染,发达的经济和富裕的生活也不会持久。从一定意义上说,培根铸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学术研和文艺创作要以精品奉献人民。赵德润介绍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多年来馆员、参事和特约研究员围绕国家文化建设存史资政、建言献策、著书立说,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近几年仅我所见,就有《中国地域文化通览》《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和《百年乐府》《大匠之门》等堪称经典的成果面世 

       赵先生参与编写《中华传统美德一百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两本书。《百句》精选了上自先秦下迄晚清众多典籍关于传统美德的一百句经典,译成释文,邀请一百位书法家书写,配上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人民出版社出版精装本、平装本同时,为方便青少年学习,还特别出版了口袋书。李克强总理在批示中给予勉励,并建议在百句基础上编写《百篇》。 

      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选文包含了先秦诗歌、辞赋以及历代论说、语录、史传、奏议、碑志、杂记、序跋、尺牍等各类文体,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中外关系、军事思想等领域,既是历代名著名作的精粹选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中央强调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两本书的价值用我们馆长袁行霈先生的话说,就是以当代的眼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借以育人、资政。赵德润对记者说。 

   维护中华文化的特质纯洁性 

      近两年,赵德润和北京大学王锦贵教授、河南学者刘占锋等围绕探索中华文化精准检索平台和权威数据库建设研究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在网络空间更好地呈现和传播特别是离不开网络和手机的青少年,怎样通过互联网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赵德润认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文化典籍走出象牙塔、实现大众化成为现实。各个检索平台为人们解疑释惑提供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服务。然而,不容回避的是,面对新时代人民大众和青少年的新需求,明显力不从心不准确甚至荒谬的网络语言文字大行其道赵先生归纳了三大发展瓶颈:一是搜索结果滥杂而不确切。输入关键词,结果数万条,真正有用者寥寥,绝大多数是真假难分、良莠莫辨或重复无用的信息垃圾,筛选出可用者无疑于大海捞针。二是无法检索文化精华。对于当今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时需要原文原著,而运用时需要的则是成语、典故、句子、观点、例证等等“干货”,而这些“干货”却是无法直接检索。三是不能主题化检索。文化对人们的吸引多体现在不同的主题上。现在网上可查内容看似丰富,但具体到某个主题,则又少得可怜更谈不上主题文化的系列化、体系化。 

      人类社会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对原有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要利用新的技术对原有文化存在方式进行再改造,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校注”再行“解读”,其目的都是要使文化适应新的时代。新时代中华文化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就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化整为零”式重构,实现文化资源的精华化、主题化、优质化 

      赵德润说,建设大型专业数据库,维护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纯洁性意义十分重大。中华文化传承直接关系民族复兴的伟业,作为传承传播的重要途径,检索渠道如果长期为内容滥杂而不确切的粗放式搜索所左右,势必伤及高雅深刻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流于泛俗而误人子弟。建设大型专业数据库,变网上泛泛搜索为库内精准检索,实属当务之急。 

       赵德润先生书房里,摆放着《中华语汇通检》《成语通检词典》《中华大语典》等大型工具书。他高度评价刘占锋等学者对中华文化传播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在电脑上亲自体验“一典通”的快捷和便利。“一典通”将中华文化精华分作成语典故、精言妙语、思想观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教训、史事逸闻、诗词曲赋、诗话词话、千古笑谈等10个版块,建立了数百个分类数千个小类相应类别体系变网上泛泛搜索为库内精准搜索。这对广大学者和青少年都是一个福音。 

      

  

         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大门。

中国青年网记者 连瑞谦 摄 

    守护文明要从源头和基础做起 

      “中华文明需要守护,需要从源头做起,从基础抓起。”赵德润从加强中华文明源头可考历史研究说起。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修水库发现上古时代的墓葬。距今6400年一个主要的墓穴中,墓主人身高1.84米,右边用贝壳了龙的形状,左边了虎的形状,脚下是七星北斗的造型。 

       “当时北京大学历史系邹衡教授在考古发掘现场写下‘华夏文明渊源自有龙虎俱在铁证如山’这样激动人心的文字。”赵德润说这位老祖宗现在躺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里,他究竟是谁一直没有结论建议国家立项深入研究。中华文明源头上厘清要加强这类可靠历史的研究。” 

       赵德润认为,“西方文明有创世纪说,圣经早有记载。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上,留下了米开朗琪罗的传世之作《创世纪》。其实东方文明也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抟土造人。”据统计,全国纪念盘古文化的文化遗址有100多处,纪念女娲文化遗址有300多处,同时纪念盘古和女娲的遗迹只有河南西华一处。为了研究东方创世纪传说,赵德润牵头立了中央文史研究馆盘古女娲世学说课题组,希望能将有关创世纪的中华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地梳理。他说用动漫形式拍成电影或电视剧,青少年一定非常喜欢。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中央文史研究馆95岁资深馆员叶嘉莹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权威学者,她在台湾大学和欧美名校讲授中华诗词,古典诗词脱口而出、信手拈来,靠的就是童子功。如今又倾其所有捐款设立基金,鼓励在全球范围弘扬中华古典诗词。”德润说。他的外孙今年六岁已能流利地背诵多篇唐诗宋词和岳阳楼记》《桃花源记》《前赤壁赋等古代经典。他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背诵古诗词和中华经典的习惯。从小背诵的经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建议融合互联网传播方式,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将传统文化中的唐诗宋词制作成游戏、动漫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青少年自主学习。  

      青少年作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如何让青少年多角度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赵德润认为要运用互联网传播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生活中去,让他们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熊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