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首页 >> 文化要闻 >> 正文

艺术之触网初体验

发稿时间:2019-04-25 15:42:00 来源: 青年时讯

  编者:

  近日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期间,世界著名画廊——高古轩特意为一名艺术家——阿尔伯特·厄伦(Albert Oehlen)举办“线上展厅”。这不是高古轩首次试水线上展厅。2018年6月,高古轩就推出了它的首个线上展厅,展出了 10 位艺术家的 10 幅作品。时隔四个月后,第二间线上展厅上线,共有12位艺术家的12幅作品。这些早期版本的作品定价在10万美元至180万美元不等。

  厄伦的画在上线后三个小时内就已售出。据称价格“超过了当前艺术家的拍卖纪录。”作为参考,厄伦的拍卖纪录由 2018 年 10月在佳士得伦敦卖出的《Stiermit loch(Bull with hole)》创下,当时的售价约为470万美元。

  高古轩的线上拍卖传达了一个信号,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无视线上力量。尤其是面临的买家越来越年轻化。

  ■如今的画家们不再耻于谈钱,无需惊愕,这只是回归正常社会。80后画家丁秋发对于职业画家有自己的理解:当你选择画画作为职业时,你就要考虑,如何养活自己,只谈“情怀”,这个时代过去了

  ■也许未来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可以依靠版权来生存

  ■因为有了印刷版画在网上的销售,丁秋发说,经济上可以自在些,那些自己钟意的创作也不会再因为结拮而忍痛卖掉;另一方面,有买家在买了印刷品后,升级成他的实物画作买家

  ■有人说,世纪一代的基因里就带着互联网因子,作为80后,丁秋发说,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正视互联网的力量,艺术也不例外。

  丁秋发

  出生于江西万载,艺术家,现居北京。“超基因主义绘画”开创者。“大公坊”国家级众创空间艺术总顾问、PBL画伯乐国际艺术画廊艺术总监。

  丁秋发是“超基因主义绘画”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他曾闭关五年创作“椅子”系列,2012年“椅子”系列首度公开被圈内人发掘并引起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13年,被沃尔沃邀请举办《沃尔沃V40-中国当代艺术家丁秋发作品展览》,从而奠定了丁式绘画的超基因主义风格。一方面他在艺术上受到西方前沿艺术的良好启示,另一方面在学养上则是传统国学滋润的南国才子。他的艺术作品中始终有一条中国传统哲学的脉络,这也是他很快从中国当代艺术家群体脱颖而出,得到评论家、收藏家青睐的深刻原因。

  展览活动经历

  2007年至2012年,闭关5年完成了《椅子》系列作品。

  2013年入选汽车品牌沃尔沃中国首位合作艺术家。

  2012年4月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

  2012年6月 《洞穿》开放展——北京

  2013年4月 《沃尔沃品牌V40-中国当代艺术家丁秋发个展》 ——北京

  2014年6月 《“在路上”中国当代艺术巡礼-丁秋发作品展》——中国人民大学

  2015年4月 《丁秋发艺术创作十年回顾展》——北京中央数字电视国学频道美术馆

  2015年10月 《798艺葩EPARTY 》——北京 798艺术工厂

  2016年9月《当代艺术的自觉》——上海 上海交大

  2016年9月 《巫傩的根性》——北京 卿艺术空间

  2016年12月 《看见》——北京

  2016年11月,跨界《和明星去旅行》节目组,在发布会现场创作《大堡礁》行动绘画,作品义拍善款全部捐给澳大利亚公民组织(Citizen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呼吁保护绿色地球,关注大堡礁的生态变化。

  2016年12月,作品捐赠仪式,参与非洲野生动物保护。

  2017年1月, 通过作品义拍所筹善款全部捐赠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Children’s Hope Foundation)。

  2017年9月《神性的弥漫——丁秋发个展》798艺术区画伯乐艺术中心 北京

  2017年10月《一个没有策展人的展览——个人经验与主观表达》798艺术区画伯乐艺术中心 北京

  看见No

  寂 160x240CM 布面油画 年代2011

  摇钱树 布面油画110X160CM

  “我接触的很多80后,结婚时不再把结婚照挂在在婚房里,他们多数会选择挂一些艺术品。”这并不是丁秋发在网上贩卖自己版画的初衷,但这确确实实成为他线上版画作品的一个去处。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丁秋发把他的签名版画放在京东和苏宁等电商平台,以每张3000元的价格出售,他还将他的作品版权授权与居然等一些商家合开发衍生品。“这并不是我们独创。奢侈品与艺术的结合其实早在1930就已经出现了,意大利服装设计师斯奇培尔莉与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就共同为新产品创作。”

  “1970年左右,出现了举世闻名的‘蒙德里安裙’,由时尚大师圣罗兰(YSL)设计,将蒙徳里安的《红黄蓝构图》印到裙子上。还有大家比较熟知的LV与日本的村上隆合作。只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人们对于产品除了实用性之外,更有品位上的追求。”

  2007年大学毕业后,用丁秋发的话说,用了五年的时间,画了一屋子的画,当他拿着自己的作品信心满满地向画廊推荐时,却是兜头的冷水,没有人欣赏他的作品。

  “我只好去南方打工,解经济燃眉,半年时间挣了十几万”。其实中间也有机会去私立学校当老师过“安稳”的日子,他说“念头一起,立马灭掉”,他要对得起自己五年对于绘画的坚持。

  打工回来,丁秋发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在当时北京的艺博会上租了个摊位,展示自己的绘画。“其实当时并没有想过一定要卖掉自己的画,只是想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

  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有了个圆满的结局。他的作品走进了藏家的视线,艺博会后,有藏家来到他的工作室,买走了他的画。此后他的路与一般画家无二,作展览、创作、卖画。

  或者是家中父母兄妹全都经商的缘故,丁秋发有着与别的画家不一样的市场嗅觉。他说,“未来的画家不用卖画,也可以依靠版权生存。”而创作之外,他也乐于去“混”各种经济、社会论坛,“我更愿意了解绘画以外的世界,我的藏家都与我成为了朋友,参加他们的活动让我了解绘画以外的世界,更接‘地气’。”

  互联网+画廓

  丁秋发曾与朋友在798合开了一家画廊,每年动辄几十万的房租对于经营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互联网却开启了另一种“看展”模式。

  对于艺术机构来说,真实的生存环境用恶劣来形容并不过分——没钱、没人。高昂的成本、低频的销售、对艺术家的培养经营,顶级画廊对成名艺术家的掠夺,都是中小型艺术机构所面临的困境,而2017年停业画廊数量首次超过新成立画廊数量也印证了这个残酷的现实。

  有人说,世纪一代堪称第一代数字原住民,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就像空气和水,甚至是他们的生命基因。

  与传统藏家依靠艺术咨询人士推荐艺术品不同,年轻收藏者更习惯于利用网络、社交媒体,随时关注自己喜爱的艺术家。

  互联网放宽了艺术交易的门槛。“藏家们只需要与画家建立起信任后,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实际上互联网削弱了画廊曾经的功能,过去藏家们只能通过画廊来寻找作品,现在互联网给他们展示了更多的作品,只需艺术顾问的把关就可以决定购买。”

  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拍卖行交易额缩水,但在线艺术市场的交易额却上涨了约24%,2017年的交易总额突破42亿美元。

  “画廊的展示功能被互联网稀释了。”丁秋发和他的朋友决定关掉在798的画廊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却在全国与当地机构合作,重开了七家画廊,“我想做一个尝试,看资本是否有可能进入到画廊行业,过去画廊的盘子太小,艺术行业从来不是创投圈的话题。但是如果我们将视线转向年轻的刚出道的画家,更多专注干开发他们作品的衍生品,那么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或许这是一条路。”

  丁秋发说,因为热爱绘画,他更愿意创作,但他自带商人冒险和探索的基因在艺术圈子里,更显异类,他说,我们这拨人好像并不在意别人的说辞。现在只是以艺术总监的身份与朋友在试着做,也许会停一停,再观察一下大环境,看看风往哪里刮,做事要顺势而为。

  艺术触网让更多的人走向实地体验

  艺术的触网让人们与艺术更近,“我的买家有的最初只是买的印刷签名版画,后来真的喜欢,又来买我的原作。”虽然售卖的“爆款”有时让丁秋发摸不着头脑,因为有的作品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在于能否打动人心,如果一幅优秀的画作真的拥有这种力量,便会为观众提供情感上的共鸣,不再仅仅是我们在画布,或是手机屏幕上看到的。“可以肯定的是,打动我自己,倾情创作的一定是爆款。”这也让他创作方向更加坚定。

  而线上销售也没有减少去实体展示空间看展的人数,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艺术,会让更多的人走进画廊美术馆……

  画家华庆在他的朋友圈这样描述前不久在香港的香港艺术巴塞尔:

  好几年没来看香港艺术巴塞尔了,这次来香港,气候依然宜人,美食依然无比,展出现场人潮比几年前更加爆满,艺术的魅力可见一斑。

  这两年,听到的最多的是,巴塞尔太商业了,已经像大卖场了,这次亲身来看,倒有不同感悟,倒觉得,人多表示展览办得周到,组织得好!买气旺说明金钱往艺术的标的地集结,倒觉得不能不承认,金钱,这个印着图案的纸是人类最有能量的物品,它会推波助澜,它会使艺术这件事更蓬勃。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创造的最具能量的艺术物。我们不必矫情地苛责乱哄哄的人群,难道说艺术都在所谓的博物馆,所谓的学术美术馆才有意义吗。不是的,一个城市人群中不断出现的艺术品才是城市的亮点。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