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首页 >> 文化要闻 >> 正文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发稿时间:2020-05-25 04:45: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回答时代课题。”

  民进浙江省委副主委、浙江小百花越剧院院长王滨梅代表:

  传递感动时代的力量

  文艺是一个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民群众的时代心理。优秀文艺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今年春节以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英雄出征逆行,我们时时刻刻在收获感动与力量。实际上,生于这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们,时时有触动,进而就会想,怎样用自己的作品来记录这些触动,传递感人的力量。

  就我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院而言,近年来创作推出的《我的娘姨我的娘》《枫叶如花》《吴越王》以及近期创排的新编历史剧《胡庆余堂》等,以多种艺术形式,呈现着浙江的真人真事和感人事迹。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全院有序开始复工复产,线上展开网络云端正能量传播,线下进行排练、创作。其间,创作了《越歌三部曲》,深情讴歌白衣天使,用文艺作品鼓舞广大人民群众,起到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作用,向最美逆行者致敬。此外,越剧院还通过网络平台对敬老院进行网络慰问,充分体现文化单位的社会担当。

  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刘广委员:

  把绿水青山付诸画笔

  有人觉得我们画家离时代、离现实主义文艺太过遥远,这绝对是误读。哪怕是我着墨的山水风景画,我也能看到当中的时代变迁。这些年,我画笔下的绿色更多了。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敢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勇气,自觉担当起反映时代精神的重任。

  对我来说,以作品反映时代,不只是使命、责任,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宿。云南的无量山、福建的九曲溪、河南的云台山、贵州的梵净山、长江三峡都曾是我画笔下的常客。当你看到祖国的青山绿水,看到生活在其中的幸福人民,你会不由得心胸开阔。祖国的强大、繁荣就是我的灵感之源。将这些灵感付诸画笔,就成了雄奇俊伟、秀朗清润的画作。希望我的同行以及所有的文艺工作者,去探访祖国的大江南北,用心感受这个时代。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委员:

  民间艺术彰显时代风貌

  苏州评弹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的传统曲艺形式。它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至今不衰。今天苏浙沪的老百姓还有听评弹的习惯,逢年过节是我们评弹演员最忙碌的时候。苏州弹词的书目十分丰富,有案可稽的传统长篇有65部,新编历史题材的有172部,也有现代题材的内容。可以说,这上百部的弹词里写了不少历史故事,是对当时时代风貌的一种反映。

  所以,文艺工作者,尤其是拥有着广泛观众基础的文艺工作者们,应该把创作的核心注意力放在反映时代、服务人民上。用自己的作品记录时代,为人民的欢笑、性情陶冶而努力创作。这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人民、时代,也是为了我们所从事的艺术门类的常青。古今中外,大凡艺术生命力旺盛的艺术形式,它所表现的内容一定是紧紧和人民相关、与现实相连的。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金不换代表:

  繁荣豫剧唱响中原文化

  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感受到了时代的托举、国家的支持。以我们鹤壁市豫剧团来说,可以说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每年都有一部电影、两部新戏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团里的演员把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在业务上、练功上,我们铆足了干劲来回报国家,回报人民。

  我们在新时代的使命就是为老百姓演戏,唱出小人物办大事的故事,讲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原文化以及地方文化的故事。作为地方戏,我们的演出很受群众的欢迎,我们一年300多场戏,每天一睁开眼睛,就开始演出,有时候一天3场大戏,就算这样我们也感觉不过瘾。我们有强烈的使命感,这是时代赋予演员的干劲。

  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吴碧霞委员:

  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文艺人才

  除了歌唱演员,我还是一名文艺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前辈,一代代文艺人,用实际行动和优秀作品传递了时代精神。我们是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也是未来文艺工作者的前辈和传承人,肩负的使命不可谓不神圣。

  在最近这段时间的线上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线上教育的优势,但同时也为不能够进行现场一对一的声腔训练与纠正而苦恼,所以,这次我的提案里有关于线上教学的思考。今年我们的教学和招生工作有些特别,但是放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工作一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选拔培养出最优秀的青年文艺人才,教会他们什么才是最应该去表达、去讴歌的。让他们领略这个时代独有的艺术美感,使他们掌握描绘这份伟大的技巧、能力。

  (以上均为光明日报记者李晋荣采访整理)

  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卢禹舜委员:

  发挥美术在文化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文化扶贫与物质扶贫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其中,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精神的最具审美感染力的载体,作为广泛与群众生活交集,与科技、产业互动的艺术形式,既有条件,也理应发挥其在“扶志”“扶智”“种文化”“培根铸魂”等方面的审美认识和教育功能,更好地为贫困地区物质和文化的双重脱贫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几年,无论是各美术院校、团体协会以及各艺术馆、美术馆组织的活动,还是艺术家个人组织的活动;无论是重大美术创作工程或艺术扶贫工程的实施,还是美术教育支教实践或培训的加强,美术在艺术扶贫、文化扶贫中的社会作用正逐年加强,不仅为贫困地区改善了基础文化艺术设施和环境,而且为贫困地区补充和培训了艺术师资与人才,并对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审美素养和生活幸福感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明日报记者张士英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25日 04版)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