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用美术讲好上海故事 2022,来中华艺术宫看美展

发稿时间:2022-01-21 10:18:00 来源: 解放日报

  时间的指针来到2022年,上海的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发挥“加速器”作用。这其中,就包括“美”带给市民日常生活的无声浸润。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显示,近两年,上海的艺术版图不断扩容,其中美术馆数量即将突破100家。形态各异的场馆空间、多元丰富的美术展览、形式活泼的公共教育活动,以及跨界融合的艺术进社区项目,使艺术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使得美术馆成为以文塑城、以文润城、以文美城的生动注脚。上海逐渐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首届美术季活动中,上海各美术馆立足本馆资源优势和学术定位,精心筹备精彩展览,策划馆长导览,开展业界对话,充分展现了上海美术发展的特色,拉近了观众与艺术的距离,彰显了城市的艺术活力。

  众多上海的艺术地标中,中华艺术宫无疑是最为世人瞩目的。2022年,在即将迎来开馆10周年之际,根据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布局,中华艺术宫将实施“大美术馆计划”,守正创新,合纵连横,整合资源,再创辉煌。

  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美术馆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的美术馆之一,也是目前上海唯一的国家重点美术馆。10年前,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关心下,上海美术馆从人民广场迁至世博会中国馆这一地标性建筑,继承延续了世博主题精神,实现了从上海美术馆到中华艺术宫的华丽转身。10年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打造一座以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交流为基本职能的综合性近现代艺术博物馆不断地努力前行。

  让藏品讲述故事

  开馆10年来,这座昔日的世博会“东方之冠”,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殿堂。许多名家、大家都将这里视作艺术作品最好的“家”。

  同为我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的俞云阶、朱怀新夫妇将毕生创作精品捐赠给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早在2005年,朱怀新就把俞云阶的代表作捐赠给了上海美术馆。朱怀新去世后,子女按照母亲遗愿,把两位艺术家的主要代表作品都捐赠给了中华艺术宫。俞云阶之子俞力表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毕生的心血,艺术交流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所在。只有社会展览获得成功,艺术作品才算是艺术家、艺术场馆和大众共同创作完成的,才能体现其社会意义和艺术美育功能。

  2017年,邱瑞敏、吴慧明夫妇将毕生创作的100件油画、雕塑原作无偿捐赠给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夫妇俩为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二人的艺术创作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当代美术的演变和发展。在百余件作品中,有一幅油画和一件石膏雕塑,特别精致唯美。这便是夫妻二人分别用自己擅长的艺术形式,刻画的独生女儿的形象。当时身在海外的女儿对父母的捐赠行为非常支持,唯独对这两件作品,内心始终有些不舍。邱瑞敏说:“美术作品的最终归宿在美术馆,这是最好的选择。”

  2021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先后举办了摄影家逄小威和版画家金祥龙的捐赠作品展。逄小威说:“今天是明天的历史。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收藏以农民生存状态为题材的朴素而自然的摄影作品,可以使馆藏更全面、更丰富、更自然、更真实,其意义不仅在当代,更在未来。”金祥龙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是我艺术作品最好的归宿,尤其对一名本土版画家而言,把作品留在浦东特别有意义,馆内的收藏保存条件和展示交流都能最大程度实现艺术创作的社会价值。”

  馆藏艺术精品是一座美术馆的“家底”和“底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拥有约1.8万件藏品,不仅包括赵之谦、虚谷、吴昌硕、任伯年、王一亭等近现代海派大家和张聿光、颜文樑、张充仁、周碧初、庞薰琹等著名油画家的作品,还包括刘海粟、林风眠、贺天健、关良、程十发、吴冠中、贺友直等当代艺术大师捐赠的大量艺术精品以及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等深受海派画风影响的近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近年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不断通过收购、接受捐赠等方式丰富馆藏,拓展藏品种类,不断完善以上海近现代美术史系列为核心的藏品体系,相继募集到名家珍品2500件(幅),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学术研究,推出了数个重量级捐赠展览。其中,杨可扬、萧勤、邱瑞敏、吴慧明、俞云阶、朱怀新、金祥龙等艺术家捐赠项目先后入选文旅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为加强藏品活化利用,实现社会共享,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还将优质藏品展览输送至五个新城和区级美术馆、周边社区、楼宇、机场;同时,积极与其他国有美术机构建立联合机制,在藏品、人才、成果、信息、场地、数字化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让优秀的艺术文脉绵绵延续,充实城市品格、提升城市品位。

  让艺术滋润城市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是艺术收藏的“宝藏”美术场馆,更是艺术展览、展示的绝佳殿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向市民提供高质量的美术作品欣赏和体验,成为公众美育普及的大课堂。

  10年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了超过200场展览,推出了“东方之路”“海上生明月”“江山如此多娇”等一批学术成果展览和创作工程成果展,构建了常设展览体系,累计接待观众近1800万人次。

  2022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立足上海美术,用美术讲好上海故事,通过美术展览和研究成果彰显上海城市精神。同时,弘扬中华艺术,依托具有国家级水准的艺术作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郑辛遥眼中,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可以用“大、广、精”三个字来概括:“大”即展厅超大,拥有展示面积近7万平方米,共有35个展厅,有以中国近现代艺术为主的基本陈列,还有不定期举办的不同主题的特展;“广”即藏品丰富,已经开展整理、展示、研究上海近代美术史的工作,做好历史文脉的传承工作;“精”即专业团队,展览都经“专家委员会”审议,从源头上确保每个展览的艺术水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做法,策展、布展专业到位。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与中华艺术馆(上海美术馆)有许多成功的合作,2020年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2021年的“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我们的幸福生活——首届上海市少年儿童美术大展”以及市美协参与的“时代风采”“日出东方”创作项目,都赢得了赞誉。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对上海美术馆有着特殊的感情。“1998年5月4日,我曾在上海美术馆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当时的馆址在南京西路,展览至今让我心里欢喜,也始终让我倍感自豪。那时候,大家都说能在上海美术馆办展,是非常了不起的。随着上海书法事业的不断发展,书法展慢慢多了,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无疑是上海目前非常重要的专业展览场地。”

  2018年以来,全国第三届册页展、第十届上海书法展、胡问遂先生书法艺术展等相继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这些展览从艺术质量到展陈设计都获得了广泛好评。展厅中还放入了家具、插花等,更加凸显了黑白的书法艺术之高古、深玄,也让观众感受到了艺术的多样性。

  将于下半年推出的“近现代上海美术作品展”长期陈列及“海派名家系列陈列展”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展览之一。展览以上海近现代美术研究为基础,以通俗的观展体验为要旨,专题陈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上海艺术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阐述海派美术与城市的关系、革命美术与人民的关系、现代美术与时代的关系。展览通过美术作品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思想,突出变革与创新是上海近现代美术与时俱进的表现这条主线,亦是形成上海城市精神的根本。为筹备本次展览,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不仅调动全馆上下的力量,挖出了库房里较少展示的“宝贝”,并且与国有美术机构通力合作,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上海美术家紧随时代的发展,在创作观念、审美观念、表现技巧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艺术创作成就。届时,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海派四杰”虚谷、任伯年、吴昌硕、蒲华的中国画作品,还可以看到油画、设计、动漫等各种艺术样式。展览将成为首个完整展示上海近现代美术史脉络的长期陈列展,将填补此项美术展览在全国的空白,也将成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最重要的展示项目。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等专业团体通力合作,整合核心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合作机制,在今年下半年联合举办“百花齐放——上海艺术家喜迎党的二十大美术作品展”,全景式展现最新美术创作的成果,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推陈出新的艺术探索、开放融合的艺术精神,突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以饱含热情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光彩体现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暑期档将推出的“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和文化传播工程成果展”,是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开展的,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与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木偶剧院、广播电视台等近20家文艺单位共同策划,届时不仅将展出近百件神话主题的巨幅美术作品和连环画作品,还将以展览、演出、公教活动等形式呈现舞台艺术、影视广播等各门类的创作成果,包括手稿、设计草图、形象设计图、作者笔记、照片、视频、乐谱、服装、道具、场景,通过对中华创世神话的溯源,进一步培根固元、铸魂聚力,树牢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同时为今天的改革创新提供精神动力。而其中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老百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中华创世神话人物故事都将与观众见面,展陈也将突出神话故事神秘魔幻的氛围,创设观众互动体验的场景。

  今年还将首次围绕江南文化策划“再江南”美术作品展,展览以上海艺术家笔下的“江南”为线索,讲述艺术家与观众心中共同的乡愁意境。

  今年正值贺友直诞辰100周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举办纪念展览,对《山乡巨变》《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一系列老百姓耳熟能详且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连环画作品进行学术再梳理。

  让生活充满美好

  作为上海重要的美术场馆,勇立潮头的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是艺术展览展示的“码头”,也是美术创作的“源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将倾力推动“十年·海上风华美术创作项目”,此创作项目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以贴近大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创作内容和题材,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发展理念。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涌豪认为:“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美术馆拥有比一般城市景观更重要的意义。它的功能不仅在收藏陈列、研究交流,还在以图像介入城市历史和城市精神的形塑,丰富城市人对文化与文明的认识。因此它最根本的功能在教育,且这种教育不能仅局限为审美教育,它的指向要比审美教育更广大,功效也更久远。”

  在汪涌豪看来,世界美术馆发展的成功案例告诉人们,一座有理想有担当的美术馆,对人的成长有很大助益。教育被视为美术馆永续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软实力提升所急需的。

  迁入世博会中国馆以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的优势,以各种体验、互动、讲座等教育活动,逐步构建起以展览为核心、融多种形式于一身的公共艺术服务综合体。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率先在全国美术馆中开辟了常设的艺术教育长廊,集普及教育、互动体验、成果展示于一体,为少年儿童美育启蒙上好第一课,今年将进行再升级。积极探索以在校学生为对象的文教结合课程化教育项目,让学生与艺术品面对面。延续职教美育项目传统,继续办好“上海美术大课堂”艺术普及讲座、“艺文会”“四季品剧”等跨界讲座、“中华艺术宫之约”专场演出以及夜场活动。

  上海美术馆自1998年组建志愿者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志愿者从一支由几十位在校学生组成的队伍,逐渐壮大成为拥有老、中、青各年龄层次的1671人的专业志愿者服务团队。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使者,志愿者服务团队参与的工作内容不仅包括场馆引导、讲解导赏,还涉及展务协助、资料整理和教育活动实施等,2021年共计完成了1872岗次的服务,其中导赏就达到了186场,全年累计服务观众近1.7万人次。在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团队在丰富的艺术作品里汲取养分、自我成长,再把这种成长经历结成的成果分享给广大观众,带动了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艺术的魅力。

  有着46年党龄的志愿者高晓梅,是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服务9年的资深文化志愿者。她认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在筹备红色主题展览导览的过程中,高晓梅做了大量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吃透作品,讲解饱含感情、表述生动。有观众感言:“原先也知党史,但不够具体深入,听完高老师的讲解后,对党的奋斗历程和成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增添使命感,不忘初心。”

  “参与中华艺术宫志愿导赏工作,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洗礼,更是一场回顾初心的精神之旅。我将会在中华艺术宫坚定走过下一个五年、十年……”志愿者韩振缨这样说道,“五年来,我在这座艺术殿堂里成长、奉献、收获、感动。”在她接待的观众中,难以忘怀的是一支年长的观众团队,在讲解雕塑作品《红色电波》李白烈士被害时还不到39岁,再过20天上海就解放了时,现场静穆了。当她带队前行时,还有几位老人在雕塑前静静注目,不忍离开。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有一位年近花甲的“铁粉”李雪樵特别引人注意。她多年来一直来馆里观看各类艺术展览,从2020年开始报名参加艺术宫教育活动,先后参加了“艺术思维体验课”、插花体验活动、跨界文艺演出、敦煌油画讲座等。李雪樵说,通过参加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各类公共教育活动,让她从仰望艺术到结缘艺术,从而陶冶情操,使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新时代,新征程,新十年,新愿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成为城市的美育大课堂、创意大平台、艺术大客厅,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娱乐、静心反思和创作奇迹的公共艺术空间。

  “作为中国专业水准最高的美术馆之一,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目标是国内领先、亚洲一流、世界知名。我们会为此努力。”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说,“希望‘来中华艺术宫看美展’‘来上海看美展’能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