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深挖广州特色文化元素 “文化+科技”打造传统文化IP

发稿时间:2022-01-23 14:17:00 来源: 广州日报

  深挖广州特色文化元素 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广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化+科技”打造传统文化IP

  岭南文化,悠悠千年,根基在乡村,核心在广府。在广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传统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又如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资源?在乡村,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在今年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众多省人大代表们将目光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徐雯雯、魏丽娜

  城市历史文化如何传承?

  省人大代表谢莹:

  要让人们自觉保护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因为读懂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去保护、传承。”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深入实施文化改革振兴工程、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强化红色资源保护等相关内容,在广州代表团分组讨论中,来自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省人大代表谢莹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要“鼓励全民‘读城’,增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谢莹认为,要让工作、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自觉保护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首先要倡导“读城”,读懂城市的独特历史、风土人情和文化肌理。“读城”不仅是增强城市本土居民文化认同感,留住他们的乡愁,对城市“新移民”来说也是在传承中创造新的共同记忆,形成他们的乡愁。

  因此,谢莹建议加强将历史文化知识纳入行业系统干部专题培训,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全民“读城”,增强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因为读懂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去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不仅需要建立“刚性”机制、体系,还需要培育保护传承自觉意识的“软性”社会环境,二者形成合力,将使城市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得以更好地传承。

  省人大代表池锦玲:

  加强广州传统村落传承与保护

  来自广州市天河区的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三骏企业集团董事长池锦玲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于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她有着自己的思考。

  “天河区是由原来的25条历史悠久的村庄演变而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粤剧、武术、龙舟、乞巧等不少岭南特色文化都值得保护、传承和发展。”池锦玲表示。

  在天河区石牌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有了良好基础。“但目前受限于客观条件,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传承。”因此,池锦玲建议,政府加大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财政资金投入,为弘扬岭南文化项目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推动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积极营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产业资源?

  省人大代表江明秦:

  建议针对性地推出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

  广州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涌现一批“文化+科技”领军企业,成为推动广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人大代表江明秦建议,深挖粤剧、西关文化等广州特色文化元素,与“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合作,以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动漫、影视剧、游戏电竞等形式,推出系列IP作品。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传播,做到全民参与、全民点赞、全民打卡,更好地向全国乃至全球传递广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此梳理广州的“文化+科技”龙头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比如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等平台,提供给广州传统文艺院团的优秀青年表演人员等入驻,让传统文艺院团、传统文化从业者都能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作品内容,既传播了广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增加了收益。

  “大湾区产业链的发展和聚集需要龙头企业的引领,通过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文化龙头企业能更好发挥支撑和引导作用,带动中小微文化企业共生发展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江明秦建议,可借助大型节奖会赛以及政策资源,重点扶持和宣传龙头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来到大湾区创新创业。

  江明秦建议,政府可以结合文化企业的政策需求,联合协会、智库机构等各方力量,整合文化产业普惠政策,积极搭建“线上+线下”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同时,研究制订文创人才评价标准,增加支持由龙头企业推荐产业链上的优秀人才办理人才引进,打造文化人才集聚高地。

  江明秦建议有针对性地推出文化产业专项扶持政策。通过多维度的举措,形成音乐产业核心集群,推进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音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历史文化如何保护?

  省人大代表朱锦英:

  建设“数字村情馆”,做好乡村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

  保护传承好乡村历史文化,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广东省人大代表朱锦英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尤其是可以“数字村情馆”作为载体平台做好乡村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

  朱锦英认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要走数字化之路。“每一个乡村都应该有自己信息化平台。”朱锦英认为,推动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就要求每一个乡村也都应该有本级的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因此,她建议推动乡村建设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并将其定位为“数字村情馆”。

  朱锦英提出,“数字村情馆”要以乡村历史文化为依托,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一体化的农村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建立乡村村情数据资源云数据中心,开发集乡村历史文化、乡村治理、乡村党建、农产品溯源商城、便民服务、产业投资合作、招聘培训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同时,朱锦英认为,“数字村情馆”是一个公益性质的信息化平台。它由政府出资建设,建成后采取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模式进行运营。运营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对村民收费,管理部门不会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收益。“数字村情馆”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运营收支平衡通过引进合作项目、提供优质服务来实现。

  建议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数字村情馆建设,其建设可以采取分步推进方法。试点先行,首先在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中试点建设。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以行政村为单元,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数字村情馆,实现“一村一数字村情馆”。建议省财政安排全省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配套资金,以推进全省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包括数字村情馆建设。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