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香港故宫”掌门人:对40年前的自己说“我回来了”

发稿时间:2023-05-24 12:5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左图:香港故宫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受访者供图

  右图:2023年4月10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观众参观第四批故宫博物院珍宝。视觉中国供图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与故宫的缘分,可能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缘定”。

  “当时我在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工作,负责监督文化相关机构,其中就包括香港的14家公共博物馆。2006年,为庆祝香港回归10周年策划展览,同事说,不如把故宫的《清明上河图》借来展出。”吴志华回忆往事,当时对这个“大胆”的想法,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毕竟此前与故宫博物院从未有过合作。

  但是,吴志华还是带头进行了提案申请,给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去信,表明希望,“结果故宫竟然说可以,我们大吃一惊,真的大吃一惊。”那是《清明上河图》第一次离开境内,在香港展出的40多天中,10万观众慕名而来。在最近播出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三季中,吴志华讲述了这段往事。

  2019年,吴志华出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香港故宫”)馆长,也是在这一年,香港故宫开始建设,并于2022年6月22日正式开馆。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里,记者带大家回顾了“香港故宫”掌门人和这座博物馆的故事。

  吴志华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小时候住在船上,是当时社会最“低等”的人。“当时我就思考,我的命运就这样了吗?我能用什么方法改变我的命运?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看历史人物的奋斗故事,给我一些鼓励。”吴志华说,历史让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未来又可以选择哪些路。后来,吴志华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资深博物馆学专家。

  吴志华笑言,要当香港故宫的馆长,得“竞争上岗”。彼时馆长一职全球招募,“我当时还有3年就要退休,很有趣,一个曾经负责很多博物馆的副署长,要去竞聘馆长”。当然,“香港故宫”掌门人最终竞聘成功。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位于香港维多利亚港畔的西九文化区,建筑像一座方鼎,面朝大海,金色的外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香港故宫借鉴了很多紫禁城的设计元素,比如正门的10扇门,每扇门上都有每排9个、共9排门钉;以立体中轴线串联起不同空间。

  2022年7月向公众开放的开幕展览,共展出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900余件,其中约七成文物为首次赴港展出,是故宫博物院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览。展品中“国宝”云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摹本)、兰亭八柱之《唐虞世南(传)行书摹兰亭序帖卷》、代表宋徽宗艺术审美的《雪江归棹图卷》、北宋定窑瓷名品孩儿枕……

  跟着吴志华看展览,能听到一些不一样的讲解。他聊《洛神赋图》,称这是一个中国的“漫画故事”:一个人坐着车离开京城,来到洛水,看到水边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于是送了一块玉佩给她定情,但是两个人最终没能在一起,含恨分手,他无奈离去……传统的故事有了现代的解释,这也许就是文物穿越时空的意义。

  吴志华透露,开幕展览的文物,很多是香港团队亲自去故宫博物院挑选的,希望借助这些文物讲清楚故宫文化的内涵。“当时我们列出清单,故宫的同行大吃一惊——其中166件是一级品,不但是一级品,很多还是正在故宫展出的。他们说碰到了识货的专家”。吴志华说,“我们与故宫博物院,不是另外一家博物馆,而是作为自家人,一起把这个馆做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也是我们今后合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

  吴志华眼中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观众,“每天看很多观众过来就很开心”,不过,一天的观众会控制在5000人。“这个馆不是做生意,不追求人数。”吴志华说,“我过去管理的博物馆,观众一般停留两个小时左右。这个馆,观众四五个小时都不走,非常仔细地看每一件文物。有的观众在短短两个月内来了3次,看不完就再来。”

  《清明上河图》2007年在香港展出后,数字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又在2010年被引入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吸引了百万观众。“平均每7个香港人就有1个去看,而且看足一小时,不愿意走。”吴志华回忆起那个人山人海的场景,“我们香港观众最爱批评了,但很奇怪,那个展览没人批评。这给我一个体会,香港观众是热爱中国文化的,应该多办一些展览。”

  曾有一名00后观众问吴志华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如果让您选择一件个人物品作为文物流传给后世,会选择什么?”吴志华想了想,选了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开馆之前几年我的所见所思,都记在这里头,这是表达我与这个博物馆最好的一件文物”。

  香港故宫的工作人员构成像一个“联合国”,这也成为其优势之一。在吴志华看来,要做好国际化,首先就是要掌握对方的语言、文化、背景、兴趣以及网络,“我们很多同事都在美国、英国的博物馆工作过多年,沟通很容易,这是香港故宫的长处”。

  “这个馆不仅是香港的馆,还是世界的馆,是在世界上传播中国文化的博物馆。香港故宫除了展示中国文化,还将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通过扮演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角色,作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一个连接。”吴志华说。

  除了故宫文物,香港故宫还同期展出来自法国卢浮宫的文物,路易十四的骑马图与清朝皇帝的打猎图在同一个馆中“同场竞技”,而观众也在文物的交流与碰撞中生发出思考。有一个观众问吴志华,西方文化中的骑士精神,崇尚勇武善战,认为个人的荣誉比生命重要;而在东方文化中,也有相应的君子精神,这两者有什么异同呢?

  “骑士精神更强调个人善武,而君子精神更强调家国观念。我偏向追求君子(精神)。我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写的是‘和而不同’,讲的是君子追求和谐而又独立。”吴志华说,“我喜欢书画。它的创作不但追求艺术之美,而且有道德、志趣在其中。知识分子在天地立身,对国家、对民族,应有担当。我们对此的认同,从古至今是一脉相承的。”

  从1981年上大学开始,吴志华每年都到内地旅行,而每次去北京,故宫一定是必到之处。当然,那时候这个年轻学生还没想到,自己的后半生是和故宫在一起的。

  在香港故宫开馆之前,有人问吴志华,想对40多年前的自己说点什么,吴志华回答:“我回来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