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300小时建一座沙城,看艺术“正在发生”

发稿时间:2023-07-04 12:5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俯瞰候鸟沙城。阿那亚戏剧节供图

  最近,阿那亚戏剧节在夏日的海风里举行。

  除了戏剧演出,“候鸟300”再度为青年创作者们搭建起创新展演平台和交流网络,其要表达的理念是“既是一场艺术集体生成的过程,也是一场激荡人心的社会实验”。

  何为“候鸟300”?300位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创作者从远方“迁徙”而来,在海边共同栖居、创作300个小时,建起一座沙城。重新定义,正在发生,是“候鸟300”永远的主题。而海滩上那一座“候鸟沙城”,是这些灵感和作品的载体。

  日前,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探访了候鸟沙城的缔造者。

  当记者走进候鸟沙城所在的海滩时,看到很多艺术家仍在创作、完善自己的作品,他们一边微笑介绍创意和初衷,一边强调还未完成,而候鸟沙城也像一座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城市。这座城市有道路、有广场、有市集、有提供美食的“鸟其林”……甚至还有专属的文字。

  “候鸟300”的其中两位发起人刘畅和朱砂说,这里是“正在发生”“不停生长”的。也就是说,不要那么在意结果,你所体验和经历的每分每秒,就是这个特别的“城”存在的意义。

  “候鸟300”项目始于2021年,2022年著名建筑师马岩松设计了候鸟沙城。马岩松告诉记者,他最早参加“候鸟300”就被整个气氛感染了,特别希望能参与这个项目。作为“候鸟”之一,和很多艺术家一起参与创作,马岩松表示心情很激动。

  马岩松形容,这里就像一个没有顶的美术馆一样。沙滩和海是这座“美术馆”的轮廓,让很多艺术家的作品能在这个空间和周边环境里展现出来。“我们设想的就是一个能容纳着各式各样价值、美学的城,特别多元的内容都能在这座城里发生”。

  马岩松说,因为这座“美术馆”没有“顶”,所以你在里面走,一直能感受到天空,而每个作品的背景也是天空。

  在沙城,有一条清晰的轴线。马岩松设计了一条通向大海的通道,这条通道中间挖了一方水池,水池前站立着艺术家向京、瞿广慈共同合作的经典雕塑作品《康晓亮和刘静》。因此,当你站在通道上往前看去,就仿佛是随着雕塑人像一起望向蔚蓝的大海。

  马岩松说,这条通道很适合人少的时候,让自己与海、天进行对话。“我们希望每个艺术家跟观者对话时,有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物理的空间,也是心理的空间,也能有一种内观的自由,和自己的感受对话。我们希望这个空间稍微有一点精神性”。

  虽然他形容这是一个露天“美术馆”,但是和很多艺术展截然不同的是,这里有“生活”。“一个城市是有真实生活的,有人住在那儿,周边还有很多活动。候鸟沙城像微缩的生活,是真实的,又很超现实。”

  “浓缩版生活”的候鸟沙城,给马岩松特别直观的印象是:时间短。

  候鸟沙城的英文名是“a city of time”,“候鸟300”项目有300小时的时间区间,这也同样是这座沙城的生命长度。

  在沙城上方,一个颇有电影感的计时器正在悄无声息运转。倒计时数字和指间流沙一样静静逝去,这座城一直在“建设”的同时,亦正在走向终点。策划者们如是总结:“在这里没有人关心永恒,而是永恒地忙于当下。”

  “300小时挺紧迫的,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一个结束时间。”对于人们常说的“经得起时间考验”那句话,马岩松觉得候鸟沙城恰恰与此形成一种“对抗”。

  马岩松感慨,大家觉得建筑是永恒的,很多建筑师往往觉得做一个作品之后其要存在几百年,然而时间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即使是几百年,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里也只是一瞬间”。

  因此,候鸟沙城的“限定”存在,反而让马岩松感受到其“真实的存在”,也是吸引他投入这个项目的重要原因。“我这次看刘畅还弄出文字,把短暂的文明不停地累积起来,时间感给了我特别强的印象”。

  候鸟沙城里各个区域标识都写着奇特的字符。“一个文明有特别重要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城市,一个是文字。”刘畅说,这次他们特地为“候鸟300”设计了专用文字,甚至还有一套完全可应用的字库。

  刘畅笑言,300个小时过去,这座城和文字都会成为“遗迹”。他们用这套专属文字把这座城所有的想法和艺术家的名字都刻在了石头上。“每一年我们会把这块石头找出来,再往上面填新的”。

  “候鸟300”艺术策划郑靖说,时间不仅是拿来表现的,也是用来实践的。“我们更想强调,300是时间的量词。在300个小时当中会发生什么,是让我们持续关注和期待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