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走近永乐时期的辉煌遗产

发稿时间:2023-07-18 11:15: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故宫、天坛、明长陵、武当山古建筑群……这些举世瞩目的世界遗产都是明成祖朱棣永乐时期所造就的。

  日前,江苏南京城墙博物馆举办“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特展,来自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青海省博物馆等10多家文博单位的40余件(套)明永乐年间精品文物齐聚一堂,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0余件(套)。

  南京城墙博物馆馆长马麟介绍,此次展览以永乐时期的世界遗产为线索,通过文物、多媒体装置等营造一个沉浸式体验空间,展现永乐时期开放包容的气度,让观众感受璀璨辉煌、融通中外的中华文明。

  3件鼎式炉首次同框

  1403年,朱棣改元“永乐”,自此开始了长达22年的永乐时期。迁都北京、疏通运河、威服蒙古、远航西洋……这一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安乐,对外交流硕果累累。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毛佩琦说:“永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我们把永乐、宣德时期叫作‘永宣盛世’。这个展览借助各种文物、图片来展示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地的文物汇聚在展览中,我们可以在南京观察整个永乐时期。”据悉,展览标题“文谟武烈”出自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体现了明成祖的文治武功。

  展厅中,青海省博物馆藏铜鎏金圆腹三足炉、南京博物院藏青花寿山福海纹三足炉、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青花江崖海水纹三足炉并列展示,引人注目。这3件鼎式香炉都是永乐年间的御制重器,此次展览是它们首次同框展出。

  鼎式炉对于朱棣有着特殊的意义。明正德年间进士邵经邦在《弘艺录》中记载:在奉天门御朝时,永乐皇帝在宝座上坐定后,内使将一个刻着山河之形的香炉置于榻前,奏道:“安定了!”“鼎”与“定”谐音,将鼎式炉放置在御座前,象征“江山安定”。

  此次展出的铜鎏金圆腹三足炉是朱棣御赐瞿昙寺的供器,造型仿青铜鼎,颈部阴刻汉、梵、藏文“大明永乐年施”款,器形硕大厚重,是永乐年间御赐藏区寺院的代表性器物。瞿昙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明初,在海东地区享有声望的三罗喇嘛请求明太祖朱元璋为他的寺院护持,朱元璋见他“藏扬佛法,忠顺朝廷”,遂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御赐寺额“瞿昙寺”,并拨款建寺。永乐年间,朱棣下令扩建瞿昙寺,并御赐宝物。寺中殿宝光殿便是由朱棣下旨兴建的。瞿昙寺虽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风格却是汉式的,寺内部分建筑以北京故宫为蓝本进行建造,故有“小故宫”之称。

  南京博物院藏青花三足炉与这件铜鎏金三足炉器形相似,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典雅庄重,制作精湛,或为北京坛庙祭祀用器。青花色泽浓艳,周身满布以波涛和山峰为主的纹样,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种纹饰常见于皇帝龙袍上,又称江崖海水纹或海水江崖纹,具有“江山永固”的含义。

  来自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的青花三足炉与南京博物院这件青花炉好似一对“双胞胎”,但能看到明显的修复痕迹。它是用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出来的碎瓷片拼合修复而成,应为烧制时有瑕疵,按照管理要求打碎埋藏。还有一件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藏于故宫博物院。这3件青花瓷均为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原料,目前存世仅此3件,弥足珍贵。

  永乐时期的独创

  有一种白,叫永乐“甜白”。永乐时期的白釉瓷器胎质细白,釉质温润,釉光柔和,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给人一种温柔甜美的感觉,被称为“甜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脱胎一种,其薄类于鸡卵之壳,故又称卵幂,纯乎见有釉不见有胎者也。映日光照之,表里能见手影……此等制器,始于永乐,仿于康雍,乾隆以后遂不能仿,盖夺造化之天工,极制作之能事矣”。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甜白釉锥拱缠枝莲纹梅瓶是永乐甜白瓷精品。其外壁装饰采用锥拱技法,即用尖细的锥状工具在瓷坯表面刻画纹饰,再罩釉烧制。梅瓶肩部装饰缠枝卷草纹,下层装饰缠枝莲纹,近足处装饰折枝花卉纹,每层图案以双圈弦纹间隔,纹饰精美生动,釉面莹润光洁,可见制作工艺之高超。展览中还有一件甜白釉暗龙纹高足碗,为永乐年间御赐藏区寺院的供器,高10.5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4厘米。此碗撇口,弧壁,深腹,下置中空高足,通体施白釉,内壁均装饰暗龙纹。

  与甜白瓷一样堪称永乐时期标志性符号的还有《永乐大典》。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定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这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辑录各类图书8000余种,总计11095册、22877卷,约3.7亿字,在南京修纂而成,朱棣亲自作序并以年号赐名。这一皇皇巨著如今仅存明嘉靖年间抄本400余册,整个南京仅有一残页藏于南京图书馆。此次展览中展出了南京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残页,泛黄的纸页上字迹依然清晰。残页无法辨识卷目及书名,内容共计440字,引录6种古籍条文。经专家推断,此页应为《永乐大典》中《周易·系辞》篇的一部分。真品旁还放置了《永乐大典》复刻书,供观众翻阅感受。

  多感官沉浸式体验

  朱棣对多种宗教兼容并包,除了御赐藏区佛教造像、法器,还在五台山重修显通寺大白塔,创建塔院寺;下令大修武当山,并把武当山封为高于五岳的“大岳”;在南京修建了大报恩寺塔。

  大报恩寺塔位于今南京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始建于永乐十年(1412年),是朱棣为报父母之恩下令建造的皇家宝塔,有“天下第一塔”之称。塔高约100米,8面9层,外壁使用白瓷砖,每块砖上有一佛像。塔底层8面拱门之间嵌有白石雕刻的四大天王像,拱门及塔檐均用五彩琉璃砖瓦修砌装饰。塔刹为铁铸九重相轮,相轮下的须弥铁座镀以黄金。刹顶冠以黄金宝珠,8条铁链垂拉于塔的8面垂脊之上,以稳定塔刹。铁链及檐角下悬挂风铎总计152个。

  大报恩寺塔建成后,成为南京最夺目的地标建筑,海外来华人士“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西方人通过文字、版画等了解了“南京瓷塔”,并将其列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丹麦作家安徒生在《天国花园》中写道:“我(东风)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可惜的是,这座美轮美奂的琉璃宝塔在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目前仅剩一些残件。

  此次展览展出了大报恩寺塔的铜版画与构件,并用新媒体手段打造沉浸式展区,重现琉璃塔的绚丽辉煌。光影投射出的琉璃拱门上,飞羊、狮子、白象等六拏具动了起来,活灵活现。

  永乐时期,启动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海行动,郑和奉命7次下西洋,航迹遍及南亚、西亚、东非。一面展墙上分布着一个个透明方格,里面放着数十种香料,芬芳扑鼻。胡椒、豆蔻、檀香……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些香料,都是几百年前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

  展览现场不仅可看、可闻、可触,还可以听到“来自永乐时期的钟声”。现存于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通高5.5米,下沿口径3.3米,重约46吨,内外满铸约23万字的佛教经文。据记载,大钟的声音最远可传至40多公里外。展厅中陈设了永乐大钟线图和音效装置,按下按钮就能听到大钟寺里浑厚的古钟声。

  尹晓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