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驿站博物馆:收藏大兴安岭腹地的生活
发稿时间:2024-05-17 10:2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木轮车 古驿道驿站博物馆供图
“我爸是贮木场工人,馆里那些抬木头用的铁钩子、棒子,我从小就见过。”
——————————
如果你从北京出发,深入大兴安岭腹地探访,行程路线可能是这样的:坐飞机约5个小时,到达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区或漠河县,而后再换乘大巴或开车;如果将飞机改为火车,你将有1天多的时间都行驶在路上。如果将时间拨回到400多年前,你非但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甚至有机会成为大兴安岭开山辟路的一员。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春,为准备进剿盘踞在雅克萨的沙俄,康熙帝派明爱率兵,循嫩江上游,沿大兴安岭北坡,砍树为路,架木为屋设驿站。从墨尔根开始,依次每50-70里设一站,直至雅克萨斜对岸额木尔河口,共25站,全长共1400里。光绪年间,清政府从雅克萨向西又增设了7个驿站,直至洛古河,共32站。
今天隶属于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以下简称“十八站”),便是第18个驿站。2020年8月,中国·古驿道驿站博物馆(以下简称“驿道博物馆”)在十八站正式开馆。
十八站林业局文化和旅游科科长、驿道博物馆馆长张卉净介绍,驿道博物馆集史料研究、文物收藏、文化传承、科学传播、观光休闲、综合文化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展陈不仅涵盖世界驿站史、中国古代驿站史、中国近代驿站史等驿站元素,还包含林业开发建设、鄂族风情等本土相关内容,以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等。
走进博物馆,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个驿兵骑马的雕像,在它的身后,是“中国·古驿道驿站博物馆”几个大字。“古驿道上木轮车”是馆内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通常情况下,只要马能走,木轮车就能过,这是山林土路上重要的物资运输工具。
让张卉净感触最深的展品是谭宝山雕像。谭宝山原名谭宝善,光绪年间出生于吉林梨树,后来到十八站经商。建设驿道驿站期间,十八站仅有谭宝山一家人,他热情接待清代佐领及路人,对反对奸商盘剥压榨、收服鄂伦春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十八驿站一度被当地人称为“谭宝山站”。张卉净说,看到谭宝山雕像,仿佛就能看到当地发展的历史。
《2019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县市卷全二册)》显示,2018年,十八站户籍人口为3925人。根据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数据,开馆4个月,驿道博物馆观众总数有约4800人,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观众比居民还多的博物馆。
不少本地居民自发前往。今年刚过5个月,十八站居民尤伟东就去了博物馆两次。在他看来,驿道是古代交通和通信的重要载体,馆内的展品是古代文化的历史见证。看到古代人民的生活和作业方式,他更珍惜现在便捷美好的生活。
同在十八站生活的郭宝长宏,经常开车跑长途。出行时,他总会想起古人骑马远行的场景。“那时人们的交通工具很简陋,如果是骑马还要不断更换。”郭宝长宏说,和古代相比,如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巨大改善。
两年前,在外地工作的90后小伙冯心决定回到家乡发展。趁着换工作的空档,他第一次走进这里。馆内的展陈让冯心眼前一亮,“虽然它不像其他博物馆那么宏大壮阔,但处处显出用心。例如入口处,驿兵骑马的雕像和墙上不同字体的‘驿’,让主题十分鲜明”。
第一次参观,冯心没有全部看完,之后又来了多次。进入当地林业和草原局工作后,出于工作需要,他经常到这里拍摄,宣传当地的历史文化。
冯心对驿道博物馆最感兴趣的是林业开发建设时期的老物件。“我爸是贮木场工人,馆里那些抬木头用的铁钩子、棒子,我从小就见过。”看着它们,冯心总能想起自己的父亲。
在驿道博物馆建造之前,这里曾是机修厂的所在地,冯心的母亲就在这里工作。“我小时候就在这附近玩,看到博物馆感觉往事历历在目,似乎过去的生活成了展览的一部分。”对冯心而言,文物是家乡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而那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以及博物馆本身,则收藏了他的童年回忆。
2023年年底,哈尔滨旅游的火爆,东北和鄂伦春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驿道博物馆也随之迎来越来越多的非本地游客。在张卉净看来,博物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本地的文化形象,为发展旅游和新的文化产业指明方向”。
而更多像冯心一样的本地年轻人觉得,驿道博物馆不仅能让游客认识这里,还有助于提升当地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大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丹萍 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