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南越王博物院以宋代广州公使酒库为切入点举办展览,揭示——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美酒之路

发稿时间:2024-09-23 10:33:00 来源: 羊城晚报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文艺

  图/羊城晚报记者 何文涛

  展览现场

  日前,展览“酒香飘四海——宋代广州公使酒库与中国酒文化”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该展览以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发现和研究为切入点,讲述了广州酒器、名酒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不解之缘,将中国美酒香飘世界的故事娓娓道来。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表示:“通过这个展览我们想告诉大家,‘海上丝绸之路’不光是‘陶瓷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白银之路’,它还是‘美酒之路’,这也是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和突破。”

  从一口宋代水井说起

  走进展览序厅,宋代广州公使酒库水井的石井栏就陈列在入口处。清冽的水花飞溅,一千多年前古人打水酿酒的繁忙景象似在眼前。

  李灶新介绍,2000-2009年期间,考古工作者对南越国宫署遗址(原儿童公园)展开主动性考古发掘,在遗址西北部发现一处宋代大型院落式建筑基址,经研究为宋代公使酒库。

  井栏是一口水井凸出地表的建筑部分。李灶新说:“宋代广州公使酒库只发现了这一口水井,它随着公使酒库的废弃而废弃。我们在水井底部发现了被砸碎的石井栏,后经拼接得以还原。可以说它是公使酒库曾经存在的关键物证。”

  李灶新将公使酒库形象地比喻为“古代的地方政府接待办”,政府接待过往官员、外国使节和蕃商等需要的酒水,即是公使酒库生产的公使酒。

  除了水井,酒库位置还残存有五个相连的大型半地穴式灶。“根据灶口的大小可知,上面锅的直径应有一米多。这些灶是蒸煮米饭和酒酿好之后蒸煮杀菌的地方。”

  遗址位置处,还出土了大量的酱釉罐、酱釉盆、黑陶大瓮等酿酒和储酒的器皿。底部墨书有“公使”二字的青白瓷碗更是进一步佐证了公使酒库的存在。

  公使酒库沿用两百余年

  展览现场可以看到,公使酒库出土的大量储酒用酱釉罐都带有印文。它们有的是年号,如“政和元年”“大观三年”“政和三年”,有的则是酒的品牌,如“百花春”“真珠红”“清香”,还有的以“某宅号”“某宅酒”命名,如“韦宅号”“奇峰宅”等。

  李灶新告诉记者,“某宅号”“某宅酒”这样的品类属于寄造酒。“宋代,公使酒库产酒质量上乘,不少官员向政府申请使用私人资金在这里酿酒,这种酒就叫作寄造酒。它只供官员自行饮用,不允许民间兜售。”

  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1016年)始设,到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因改辟贡院而废弃,两百多年时间里,公使酒库曾招待官员、蕃商无数。

  根据考古发现的厅堂、房舍、廊屋、庭院等建筑遗迹,有研究者对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平面图进行了复原。复原后的公使酒库面积约4500平方米,房间约180间。

  “它比宋代湖州、明州等地公使酒库的面积都大,和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的宫廷内酒坊规模相当。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广州商贸繁荣,接待任务繁重。”李灶新说。

  “南海Ⅰ号”装有大量广州公使酒

  八百多年前,著名南宋船舶“南海Ⅰ号”沉没前就曾靠岸广州,并在这里装载大量广州生产的公使酒和私酒准备远洋贸易……

  如今,考古工作者在“南海Ⅰ号”沉船第9、10号舱发现大量自铭“酒墱”“玉液春”“吴字号”“梁宅”等广州生产的公使酒和私酒。

  “可以想象,‘南海Ⅰ号’在准备驶离广州前,船上的纲首、梢工、作头等在广州享受了丰盛的市舶宴。他们还获赠或购买了大批美酒。”

  李灶新解释,利用先天的港口优势,北宋时期的广州成为东西方往来船舶的重要站点。为方便对海上贸易进行管理,北宋朝廷最早于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这一专门机构。

  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员对往来蕃汉商人热情迎送。海舶初到之时有“阅货宴”,停靠港口住舶期间提供酒食,离开时设市舶宴饯行,宴会所需费用及接待用酒主要由公使钱库和公使酒库提供。

  “‘南海Ⅰ号’上大概有200多坛这样的酒,经估算重约4吨。这些酒除了供船上的人自己喝之外,大部分应该是拿去售卖的。”李灶新说。

  经研究确认,“南海1号”沉船遗址与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公使酒库出土了大量形制相同的酱釉酒罐。它们在佛山南海奇石窑、文头岭窑中也均有发现。由此可确认这类酱釉酒罐是当时广州官方或私人酿酒作坊在南海窑定制的。在装满公使酒和私酒佳酿后,它们又随同“南海1号”等商船销往海外。

  不仅如此,香港九龙圣山遗址、印度尼西亚爪哇沉船、新加坡福康宁遗址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沉船和港口遗址也发现了此类酱釉罐。

  这些发现正与《宋会要辑稿》的记载“国家置舶官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如瓷器、茗、醴之属,皆所愿得”相符。“由此可见,宋代岭南地区盛产美酒,这些产品是古代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是‘美酒之路’。”李灶新说。

  考古专题展需依托扎实的研究

  “酒香飘四海——宋代广州公使酒库与中国酒文化”展共带来306件(套)展品,众多广东省内外考古遗址、著名窑口的酒器齐聚一堂,展示了我国古代酿酒的悠久历史,阐释了绚烂多彩的酒文化。

  在李灶新看来,以往的博物馆展览大多追求精品展,倾向于展出造型优美、结构复杂的精品文物,而展览“酒香飘四海”则有意识地打破既有展览阐释框架。

  “考古挖出来的东西大多是破碎的,是不好看的。通过研究再到展览,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变得格外重要。”李灶新表示,这样的展览难度也更大。

  他认为,将繁杂、凌乱的考古出土物转化为展览,首先需要依托长期且扎实的研究,将故事脉络梳理出来。与此同时,展览还需要借助今天的数字化技术,更生动、传神地讲好文物故事。

  展览现场,观众不仅可以通过观看动画,了解宋代广州公使酒库的建筑造型和功能分区,参与数字化互动,为两千年前的“南越鸿门宴”排布席位座次,还可以在展览最后章节“汲古酿新”中嗅闻层次丰富的酒香,到展览的文创专区,与身着古装的“店小二”进行有趣互动。

  李灶新告诉记者,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丰富,南越王博物院还将继续在此主题上延伸,与海外文博机构合作,为观众解密更多海丝文物故事。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