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学生范熙壬1902年入学考试复试试卷
1902年,时任内阁中书的范熙壬作为京官,报名参加了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的首届招考,并取得初试第一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北大校史馆珍藏的这份试卷,是范熙壬复试所答之中文试题试卷。全篇通过比较张居正与俾斯麦(毕士马克)的改革措施与政治功绩之优劣,申述了优秀政治家及其政治改革对国治民安的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徽章
1919年春,北大学生创建平民教育讲演团,开始走出书斋,深入群众,开展对民众的教育和启蒙工作。随后不久,北大学生会又创办平民学校,开展平民教育工作,部分热心平民教育事业的北大同学还成立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研究社。北大师生开创的平民教育工作在当时被社会认为是“学生界最有价值的建设”。
北大学生苏甲荣1919年5月4日日记
北京大学学生苏甲荣是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他在日记中记录了1919年5月4日当天发生的事件,包括3000多人参与游行,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曹汝霖宅邸赵家楼等。苏甲荣后来成为一位地图学家,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制了《日本侵略我东北地图》等一批抗日地图,记录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
120多年前的京师大学堂入学考卷、100多年前的北大社团徽章、五四运动亲历者的日记……北京大学校史馆中的一份份文物、一面面展板,让观众可以“触摸”100年前的时光。5月4日,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发起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北大校史馆,通过一场两个半小时的直播,让北大的历史记忆展现在全国各地的观众面前。
一段校史不仅是过往的荣耀,更是未来的灯塔。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馆长余浚介绍,校史馆是北大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北大学生还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在参观过程中都可以真切感受到,北大127年发展历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希望展览能够启发青少年进行更多的阅读和思考,进而了解历史、认识当代、激励自我。”
北大自创办以来,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其辉煌历史影响和启迪着越来越多的人。余浚介绍,仅2024年,北大校史馆接待参观者就达142774人,其中散客106117位,团队1105个。“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北大校史馆专场的在线观看量超过100万人次,更多的观众在北大校史的感召下收获榜样力量、得到思想启迪。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袁之杨是校史馆志愿讲解服务队的队长,他对百年北大的每个历史片段如数家珍。“比如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后,严复担任首任校长。当时的北洋政府由于财政困难,曾试图停办北京大学校。严复给教育部上了《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指出大学不仅是为了造就专门人才,而且兼有‘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的宗旨。在严复和北大师生的共同抗争下,北大得以继续开办。在国家动荡之际,能够维持一所涵养学术的大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北大校史不仅是一座学校的历史,更是一部浓缩的百年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历程息息相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张盛垚对五四运动前后的北大印象最深。“北大历来有爱国主义的传统。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北大学子的活跃身影,或是与黑暗势力誓死斗争,或是为真理振臂疾呼,或是投身向科学进军的队伍,或是发出时代的呐喊,或是传达人民的心声。作为新时代的北大学子、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去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属于这一代青年的力量。”
在余浚看来,“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让北大校史和其中的精神力量与更多观众连接。“能亲身来到北大校史馆的观众毕竟是少数,新媒体受众广泛,特别是受到广大青少年观众的欢迎。我们盼望能够用各种方式来进行充分展示,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北大历史。”
“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北大校史馆专场告一段落,但这场“云思政课”传递的精神力量将持续感召青年朋友。来自浙江的95后史云鹏通过“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的直播了解了北大校史。“在国势衰微、军阀混战的年代,北大掀起了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他们高举科学、民主大旗,解构了封建思想。这种学术追求与社会变革紧密结合的担当意识,在今天依然发人深省,真正的做学问不应该是在书斋或者在学堂里做文字游戏,而应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头活水。作为当代青年,这种精神也会一直激励着我。”史云鹏说。
(毕若旭/整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实习生 赵涵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1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