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平西情报站 一段隐蔽战线上的抗战传奇
发稿时间:2025-07-14 09:36: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88年前,卢沟桥的枪炮声撕裂了寂静的夜空。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京西妙峰山脚下有一条隐蔽战线——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如同一把利刃,悄无声息地插入敌人的心脏,为抗战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为情报工作提供天然条件
妙峰山,被誉为“京西第一形胜之山”,第四纪冰川时期对妙峰山地形的深刻塑造,使得妙峰山拥有峭壁、峡谷、奇峰等鬼斧神工般的独特地貌。它不仅以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旅人,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妙峰山地区在秦汉时期先后属于燕国蓟县和广阳郡蓟县,及至金、元时期,妙峰山属于宛平县玉河乡,其主峰成为金章宗在位期间“仰山五峰八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妙峰山所指范围扩大至小西山之后的诸山,到了清末,妙峰山的名称开始专指主峰,即为今人所熟知的“金顶”,积累并延伸了特有的京西民俗文化。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华北大地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肩负起了建立平西情报站的特殊使命,旨在打破敌人的封锁,保持北平城内与城郊抗日根据地及平郊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
妙峰山地区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具有极佳的隐蔽性。这里又是西郊风景区,寺庙香客不断,贩运果品的农民往来频繁,为情报工作提供了天然的掩护条件。更为关键的是,从妙峰山经北安河、温泉、西北旺、海淀镇,可直入北平城内,北平城到西山下仅50多里,是北平进入平西根据地最近的通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妙峰山地区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前沿阵地,也成为我党隐蔽战线对敌斗争的重要关口。
秘密交通线就是情报生命线
位于妙峰山镇涧沟村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由关帝庙改建而成,1941年2月成立,先后经历了全民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近十年时间。这里既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联络站,又是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野战军发动清风店战役的消息传递地,还是国际友人林迈可与中国共产党相互交往的重要见证地,同时也是《潜伏》《地下尖兵》等文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平西情报联络站曾被聂荣臻元帅评价为“胜似雄兵十万”。
1942年起,为了传递情报、护送人员、转运物资,平西情报联络站建立了多条传递隐蔽、效用及时、形式多样的交通线,并且在平西站与北平间的乡村中物色秘密交通人员,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点。
优秀交通员“琴姐”,原名杨凤兰,在敌军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传送情报,这位小脚中年妇女将情报藏在小脚趾下面,沿下苇甸、担礼、军庄、三家店至阜成门交通线,步行30多里,在山路和河滩路上奔波,周旋应对敌人盘查搜索,安全、及时、准确地将大量重要情报送达根据地。
无数像她一样的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穿梭于崇山峻岭和敌占区之间。有的伪装成香客,怀揣情报,随着进香的人流,巧妙地避开敌人的盘查;有的扮作农民,推着装满果品的小车,将药品、物资藏于其中,艰难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们之中,有许多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却用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确保了情报的传递和物资的输送,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红色电波传密报 甘洒热血铸丰碑
在平西情报站的工作中,建立大功率的地下电台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一方面要及时向上级报送获悉的重要情报,同时保持与北平城内的电讯联络。
1942年初冬,北方分局社会部派遣情报人员王文和刘桂芬以夫妻名义到北平建立秘密电台。他们租住在烟袋斜街的小石碑胡同11号院,平西站还特意找一位陈老太太当“妈妈”为他们作掩护。自此,北平地下组织和平西站建立了电台联系。1943年冬,上级决定在妙峰山涧沟村建立一个秘密电台。电台设在山洞里,条件极为艰苦,由女干部苏静负责电台工作。苏静与户主的儿子扮为假夫妻作掩护,数年如一日,秘密传递重要情报信息,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的胜利。
化名为苏静的女干部来到妙峰山建秘密电台时,年仅20岁不到。她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妙峰山和党的地下工作。情报员们以不寻常的智慧和勇气,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较量,成就了“红色电波传密报,甘洒热血铸丰碑”的佳话。
文并摄/本报记者 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