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林(左)和购买她刺绣作品的外国运动员合影。
本文作者供图
8月9日,在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期间,四川非遗展区的一幅土家族刺绣作品《全球共享成都世运》引发关注。德国运动员Michael驻足良久,指尖轻触绣面上跃动的世运会徽与“成都世运 全球共享”中英文字样,最终购买了此作,表示回国后将悬挂于家中客厅,作为中德文化交流的见证。
这幅作品的创作者——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土家族绣娘刘小林,用一根绣针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为非遗传承书写了生动注脚。
刘小林出生于大巴山腹地的刺绣世家,自幼受祖母、母亲熏陶,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五六岁耳濡目染,七八岁拈针学艺,如今,刘小林已经在绣架上埋首40余年。
土家刺绣以“锁边绣”“打籽绣”“滚针”等技法闻名,针脚细密如发丝,色彩对比似山火。“土家刺绣不是‘绣着玩’,是‘绣生活’。”刘小林说,土家刺绣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承载着土家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孩童的虎头帽绣“鲤鱼跃龙门”,是祈盼学业有成;姑娘的嫁衣缀“龙凤呈祥”,是祈盼婚姻美满;老人的鞋子上绣“松鹤延年”,是祈盼健康长寿。
“绣品要‘说话’,得让人一眼看懂。”在漫长的刺绣生涯中,刘小林悟出了门道。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刘小林综合运用“平针”“斜绑平针”“长短针”等针法,结合巴人文字与土家摆手舞场景,创作了代表作《土家儿女心向党》,获四川省级绣活大赛铜奖。
近年来,刘小林的绣品多次亮相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国家级展会。她本人也屡获达州市乡村女工匠、“最佳传承新星奖”等荣誉,担任市县土家刺绣培训讲师。但她表示,对她而言,最珍贵的荣誉是绣品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土家文化通过刺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土家刺绣绝不能在我们手上失传。”刘小林说。她不仅将技艺传给女儿李财玉,更通过“土家绣娘志愿队”走进中小学、社区、养老院,免费教授刺绣课程。她深知,要让土家刺绣更鲜活,必须把它传承下去,帮助更多人靠它“富”起来。
2018年,彭祥青在车祸中失去左臂,一度陷入绝望。在政府帮扶下,她跟刘小林拜师学习刺绣。刘小林为她量身定制训练方案:用左手握针,从直线绣到曲线绣,从简单图案到复杂构图,3年后,彭祥青在镇上摆起刺绣摊,售卖车挂、鞋垫、抱枕等,月收入最高达数千元。她和黄昌美等刘小林的徒弟在达州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还有数十个家庭因刺绣技艺脱贫致富。
面对机绣冲击与市场变化,刘小林选择主动求变。今年4月,刘小林创办达州市林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动土家刺绣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在产品端,她开发车挂、抱枕、手机包等产品,技法采用“双面绣+立体绣”;在销售端,她搭建“线上直播+线下体验”渠道,与文旅部门合作推广达州特色伴手礼。
“土家刺绣是有温度的。”刘小林说,“其中藏着祖先的智慧,连着我们的情感。只要我们用心去绣,它就能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