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读懂中华营造美学

发稿时间:2025-10-19 14:15:00 来源: 人民日报

  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营造之美》。

  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建筑设计,中华营造博大精深,体现着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近日人民日报社推出“人民美育·同上一堂美育课”美术融媒项目,第一期《营造之美》创新采用演播厅深度对话与沉浸式小剧场融合的形式,在“可触摸、可参与、可感知”的课程建构中带领孩子们走进这场跨越千年的营造美学盛宴,为数字时代的美育实践打开新思路、提供新方法。

  营造技艺是中华营造智慧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主要体现为结构设计与材料工艺的深度融合。不同于西方的石构建筑,中国古建筑通过以木构架为灵魂的“梁柱体系”,凭借榫卯结构和斗拱系统便能屹立千年。无论是山西应县木塔的抗震奇迹,还是故宫太和殿的层叠斗拱,都展现了古人“以柔克刚”的营造智慧。为让孩子们读懂这一智慧,《营造之美》紧扣少年儿童认知特点,从儿童视角出发,通过问答、深入浅出的讲解、互动式教学等,结合AI建模、3D动画等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在视听结合、动手实践中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位于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体现了建筑美学与建筑力学的交融。故宫太和殿、应县木塔等建筑上使用了多种斗拱,这些斗拱以“层叠相垒、穿插咬合”的方式,将屋面荷载通过复杂的力学传导,逐层分散到立柱和地基,保证了建筑的安全稳固性。斗拱通过榫卯连接。榫卯结构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它通过凸凹部分的拼插嵌接,将不同木构件连接起来。木构件咬合处的间隙使其具备了一定的柔性调节功能。当地震来袭时,榫卯通过微小的位移来消解能量,使整个建筑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巍然屹立。

  色彩是建筑鲜活的语言。朱墙金瓦的皇家气派、粉墙黛瓦的文人雅趣……色彩在建筑中流淌千年,成为礼制与美学的双重表达。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游人不仅惊叹于其严谨的形制、精湛的技艺,还惊叹于其辉煌的外观、绚丽的色彩。随着小朋友们一个个关于故宫色彩问题的提出,红、黄、绿等承载的丰厚内涵在《营造之美》中得到深刻诠释:红色在传统文化中代表吉祥、繁荣和力量,故宫红墙早已成为标志性色彩,体现着皇家的威严;黄色被视为皇家专属颜色,故宫黄瓦流光,象征着皇家的尊贵。红墙黄瓦的搭配,还契合五行中“火生土”的含义,寓意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繁荣。故宫建筑的檐角等部位,常使用绿色,不仅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灵动,也象征生机与活力。皇子居所同样使用绿色,寓意“草木萌发,生机勃勃”。

  中国古建筑上的装饰更是丰富多彩,它们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将伦理教化、自然崇拜、时代审美等融入日常生活的艺术表达。

  以屋脊兽为例,它是中国古建筑一大特色,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它们有怎样的讲究,有哪些文化寓意?《营造之美》结合实物道具、现实应用场景等,在与孩子们的游戏互动中将答案娓娓道来,加深他们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上的屋脊兽既起到装饰作用,又具有固定脊瓦、防止漏雨、避雷等功能,更有着深刻的寓意和等级象征。比如龙是皇家的象征,凤代表着吉祥美好,狮子则象征着威严和力量。不同等级的建筑,屋脊兽的数量也不同。仙人是在古建筑檐角最前端的构件,无论建筑形式、用瓦规格、走兽数量如何不同,仙人的位置始终不变,代表着仙人指路、逢凶化吉。仙人后面的统称为走兽,也叫吉兽。北京恭王府的屋脊兽是1个仙人加7个吉兽,作为最高等级建筑的故宫太和殿则是1个仙人加10个吉兽,寓意十全十美、万事皆顺。吉兽的位置也有讲究,民间有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它们的顺序:“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这些琉璃小兽不只是趴在屋顶的装饰品,还是撑起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铆钉,蕴藏着中国人最恢宏的生存智慧——以敬畏之心,驯万物之力。

  除了屋脊兽,古建筑的装饰还有彩绘、瓦件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彩绘,兼具装饰、保护木材双重作用,也蕴含着美好寓意。《营造之美》通过具体的建筑装饰细节展现,详细阐释了“藻井”和“天花”的作用。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古人在建筑正上方建一口“藻井”有避火之意。“天花”是围绕在藻井周围的装饰图案,多绘有莲、菱、荷等水生植物图样,也蕴含着避火意涵。从色彩哲学到装饰符号,从结构方式到空间诗学,中国古建筑成为中华文明“技进于道”的生动诠释。

  今年是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年。40年来,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位列世界第二。特别是去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令我振奋——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的建筑群,传统与现代并存,它们承载着中华营造智慧。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共同拥有的文化财富。如何激活这种文化财富?“人民美育·同上一堂美育课”提供了新范式: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以技术激活传统,以形式和语言创新打破时空和认知隔阂,拓展美育空间,为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提供助力。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9日 08 版)

责任编辑:潘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