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金币文化 >> 正文

方寸之间的华夏风采回顾世界硬币大奖中国获奖币(上)

发稿时间:2023-02-21 17:49:00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2021吉祥文化寸草春晖60克圆形银币荣获2023第40届世界硬币大奖最佳银币奖,这是第12枚在世界硬币大奖中获奖的中国纪念币。

  世界硬币大奖又称年度硬币评选(Coin of The Year, COTY),1984年由美国克劳斯出版公司和《世界硬币新闻》周刊联合创办,评选范围为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颁奖前两年发行的硬币,每年举办一届。世界硬币大奖凭借推动当代造币产业在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吸引各国造币机构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生产更具收藏意义和观赏价值的纪念币产品,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自1984年首届世界硬币大奖举办以来,中国纪念币便榜上有名。中国获奖币凭借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晰的主题表达、出色的画面设计等优点得到了世界硬币大奖评委的青睐,并备受广大钱币爱好者的推崇。

1982中国壬戌(狗)年15克银币

  1984年为世界硬币大奖举办首年,当年除了年度最佳硬币,只有6个单项奖,分别是最佳金币、最佳银币、最佳克朗币、最受欢迎币、最具历史意义币、最具艺术币。其中,1982中国壬戌(狗)年15克银币荣获最佳克朗币奖。要知道,我国在1979年才发行首套贵金属纪念币,获此殊荣实属难得。

  该枚银币正面主图为天坛祈年殿,由李小川设计,由李小川、申宪章雕刻。背面主图为刘继卣所绘《立犬图》,由王福德、宋津民雕刻。这幅《立犬图》体现了刘继卣中西画法融会贯通的创作风格,展现了工笔与写意、写实的巧妙结合,塑造了一只栩栩如生、奔放灵动的“立犬”。为适应画面需要,雕刻师对原作进行了微调,将平面画作完美转换为立体浮雕,保留了原作静中寓动,充满张力与活力的神采。浮雕外作留白处理,干净利落,主题突出。

  该枚银币重量为15克,成色为85%,面额为20元,直径为33毫米,(计划)发行量为15000枚,由原沈阳造币厂生产。

1983年版1盎司熊猫金币背面

  1985年的世界硬币大奖,中国贵金属币迎来“高光时刻”,接连获得最佳金币、最佳银币、最具历史意义币3项大奖。其中,1983熊猫1盎司金币荣获最佳金币奖。

  1982年,熊猫金币诞生。熊猫金币在当时主要承担出口创汇任务,是一种投资金币。熊猫金币不但规格丰富,成色十足,还凭借独创的“凹刻法”,利用金属折光原理,完美模仿了大熊猫身体毛色黑白相间的效果,一时惊艳四座,声名鹊起。1983版熊猫金币则是首套刊印面额的熊猫金币,正面主图为天坛祈年殿,由孙奇龄设计、雕刻。背面主图则由陈坚设计、雕刻,陈坚采用全景式创作手法,利用竹叶、笋尖等图形元素营造了大熊猫真实的生态环境,形象地表现了大熊猫在竹林前行走的动态。为使大熊猫形象更富立体感,他还采用传统木刻创造的刀法技巧来处理大熊猫的整体轮廓,使用凹刻法处理大熊猫的四肢、眼、耳等部分,利用更加细密的线条来突出大熊猫毛发部分的真实感。喷砂工艺在浮雕部分的运用,使毛发部分纤毫毕现、层次丰富。有趣的是,据陈坚回忆,面额两侧的星光图案本来是匆忙之中加上去的,没想到却被外商理解为在西方具有祈福和吉祥寓意的十字架,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该枚金币含纯金1盎司,成色为99.9%,面额为100元,直径为32毫米,不限量发行,由原上海造币厂生产。

1983年版熊猫27克银币背面

  1983版熊猫金银币中的27克银币还赢得了1985年世界硬币大奖的最佳银币奖。中国纪念币同一系列在同一年获得世界硬币大奖,实属罕见,这也反映出熊猫金银币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1983版熊猫27克银币是熊猫贵金属币家族中第一枚银币,其规格含量仿效1914年《国币条例》规定的七钱二分银元。据《中国现代贵金属币赏析》记载,1983年日本钱币博览会期间,原中国造币公司和美国熊猫金币公司、美国制商银行(MTB)、日本泰星邮票钱币公司、新加坡泰星邮票钱币公司等4家海外经销商共同确定了熊猫银币的发行项目。

  银币正面主图为天坛祈年殿,由孙奇龄设计、雕刻。背面主图为母子大熊猫造型,由余敏设计、雕刻,这也是熊猫贵金属币上首次出现两只大熊猫。整体来看,图案设计简洁大方,余敏认为要在恬淡的状态中表述真实的舐犊之情,故未对造型进行复杂的处理。该枚银币能够获奖,既说明先前熊猫贵金属币为克服工艺困难独创的“凹刻法”得到了国际认可,更说明图案设计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在主题内涵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1983版熊猫金银币双双获奖,对中国造币行业是极大的鼓舞,虽然这在当时还不能改变熊猫币作为投资币的属性,却也为熊猫币由投资币向纪念币转型埋下了伏笔。

  该枚银币重量为27克,成色为90%,面额为10元,直径为38.6毫米,(计划)发行量为10000枚,由原上海造币厂生产。

1983马可·波罗22克银币

  马可·波罗是13至14世纪时期的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其作品《马可·波罗行纪》(鲁斯蒂谦执笔)记述了自己在中国的游历往事,该书出版后被迅速翻译成多种语言。马可·波罗的史诗之旅激励了无数欧洲探险家,对未来几个世纪的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界硬币大奖中的最具历史意义币奖侧重表述西方语境下的历史主题,而马可·波罗恰巧是世界知名历史人物,本身象征着国际往来和友好交流,以其为纪念题材,容易为世界人民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983马可·波罗金银纪念币中的22克银币便摘得此项大奖。

  该银币正面主图为嘉峪关城楼,由李小川设计、雕刻。嘉峪关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扼守河西走廊,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人通往中国的必经之路。币面以略带俯瞰的侧视角度再现了嘉峪关城楼的精巧结构。背面主图为马可·波罗像和海中双帆,由王福德、宋津民共同设计,由王福德雕刻。马可·波罗像选用了北京历史博物馆提供的马可·波罗画像,其出处可能源自热那亚多利亚-图尔西宫保存的马可·波罗马赛克画。海中双帆则借鉴了云南国画家姚仲华的《郑和下西洋图》。两种素材的组合,正是东西方文明衔接之佳例。

  该枚银币的重量为22克,成色为90%,面额为5元,直径为36毫米,(计划)发行量为15000枚,由原沈阳造币厂生产。

1988中国戊辰(龙)年12盎司银币

  双龙戏珠图案是中华文化传统神话意象之一,至少在隋代就已普遍使用,及至明清时期,常作为皇室纹饰图案,具有权威、祥瑞之象征意义,后成为民间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龙戏的“珠”,有人认为是太阳,也有人认为是龙口中所含的珍珠或玉珠,比如《庄子·列御寇》云:“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在中国民间房屋屋顶摆放双龙戏珠图案的雕塑,则寄托了老百姓驱邪避凶的美好心愿。

  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988中国戊辰(龙)年12盎司金银币,首创生肖系列贵金属纪念币大规格之先河,其中,12盎司银币获奖。该枚银币正面主图为长城图案,由谢蕾美设计、雕刻。中国戊辰(龙)年生肖金银铂纪念币的正面图案包括长城和天坛祈年殿两种,其中长城图案是首次出现在生肖系列贵金属纪念币中,其雕刻之细腻、意境之宏大令人印象深刻。背面主图为双龙戏珠造型,由朱纯德设计,曾成沪雕刻,两条龙体型浑厚健硕,姿态苍劲有力。造型下面浪花卷起,增添双龙气势,显得生动鲜活。由于尺寸的原因,纪念币的浮雕高度通常受到严重限制,在表现力上有所欠缺,而12盎司规格则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因而可以表现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该枚银币含纯银12盎司,成色为99.9%,面额为100元,直径为80毫米,(计划)发行量为3000枚,由原上海造币厂生产。

1993中国古代名画系列(孔雀开屏)20盎司银币

  1993中国古代名画系列(孔雀开屏)金银纪念币开创了中国贵金属纪念币文化艺术类题材之先河,其中20盎司银币获奖。正面主图为北京故宫太和殿,由曾成沪设计、雕刻。太和殿图案采用全景平视视角和左右对称式布局,中规中矩,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正统的追求。背面主图为郎世宁所绘《孔雀开屏图》,由白文均设计、雕刻。为适应币面需要,设计师对郎世宁原作进行了一定调整,但仍还原了作品的神韵,其中最抢眼的是华美繁复的孔雀翎羽,而孔雀的头和颈作为画面核心,经过白文均巧妙的雕刻处理,栩栩如生,展示了优雅的气质。

  该枚银币含纯银20盎司,成色为99.9%,面额为150元,直径为100毫米,(计划)发行量为500枚,由原上海造币厂生产。

  郎世宁,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是意大利裔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715年(康熙四十五年),他被康熙帝召入北京,成为宫廷画家。郎世宁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备受礼遇。他的绘画融合中西方绘画技法于一体,风格独特。《孔雀开屏图》是由郎世宁主笔、方琮与金廷标合笔的绢本设色画,绘于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画面描绘了孔雀在繁花锦簇的皇家御花园里开屏炫耀的场景。作品中的山石、牡丹花采用中国传统画法,树木枝干与孔雀的身体则采用西方画法,具有西方绘画中常见的明暗对比。这幅画既有富贵、吉祥的寓意,又是“中西合璧”的成功案例。

  (本文图片 飞鱼)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