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金币文化 >> 正文

应凭匠心摹龙韵 千年精神铸中华

发稿时间:2024-01-25 22:22:00 来源: 《中国金币文化》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这一图腾的出现可能与新石器时代各个氏族、聚落在互相征讨与兼并的过程中产生的多图腾融合有关。至晚到红山文化时期,中华大地上的龙图腾信仰便已产生,在此之后的几千年里,龙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并衍生出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龙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龙是常被提及的神物,由于龙能够在不同情况下展示出不同形态,也常被文人用于表现自己的境遇或抒发远大的志向。

  《三国演义》载,曹魏第四任皇帝曹髦曾作《潜龙诗》,诗云 :“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彼时,曹魏政权中,司马家族权势如日中天,曹氏势力衰微,颇有当年曹操挟天子刘协以令诸侯的意味。曹髦深感身居九五却徒有其名,无力捍卫祖业而郁郁寡欢,故作诗以言志。据《三国演义》的讲述,该诗引发司马昭不满,并最终成为其弑君夺权的导火索。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所见《潜龙诗》系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十回载,而文学史界所能找到的曹髦所作诗歌仅余两残篇,其内容均与演义所载不同,故该诗应是《三国演义》作者借曹髦之口创作,抑或来自民间流传,尚未可知。

  隋唐时期,涉及龙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仅《李太白全集》提及龙的诗句便超过270处,足见李白在抒怀创作时对龙的钟意。

  

  李白“用”龙,绝非凡俗。联想其“谪仙人”的称号,就不难理解他在诗歌中大胆想象、借龙抒怀的气魄,仿佛达至一种奇幻玄妙、物我两忘的境界,仿佛龙便是他,他便是龙。由此,他赋予龙以感情和生命,使其在诗中的形象远远超出了意象本身,进而又使诗歌的精神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以《蜀道难》为例,诗人在诗中写道“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此处的“六龙”即中国古代神话“六龙回日”中的“六龙”,它们的职责是为日神羲和拉车,车上所载便是太阳。羲和驾龙车从扶桑至虞泉循环往复,一个往返便是一昼夜。李白在此处用此典故将蜀道之难比作日行之路,以超乎常人的磅礴气势展现出蜀道穿越秦岭及主峰太白山之高峻。李白借龙这一意象来体现想象力绝非偶然,他在《日出入行》中曾写下“六龙所舍安在哉”,还曾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过“熊咆龙吟殷岩泉”。“龙吟”被李白用以形容岩泉声响之震撼,兼借“有龙则灵”的含义表现此处水之灵韵。由此可见,龙在李白的笔下是要表现夸张奇绝,还是“万物兴歇皆自然”,是由其心境来决定的,龙实则是诗人心境的具象化。

  中国古代书法典故与龙的关系

  中国古代书法与龙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不仅体现在历代书法名家笔法多样的龙字上,更体现在龙与书法典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里。书法的笔法讲究笔势飞动,既要有力量感,又要有速度。在不同的势中,同一个字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很多保存在了书法典故中,还原这些形态,就可以得到其所表达的艺术审美的真义。

  

  龙蛇飞动语出苏轼的词作《西江月·平山堂》。平山堂是欧阳修生前所修,苏轼第三次来到平山堂缅怀他的恩师欧阳修时,在这里见到了恩师手迹,百感交集,写下了“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的句子。

  龙蛇飞动是一个能直接传递出笔法动态的词语,后世常被用于评价充满速度和力量感的行草书。这类书法作品气势奔放、笔力劲健,又充满灵活性。龙蛇并称,侧重表达的是游动翻腾之感。在中华文化中,龙是一种具有灵性的动物,有着至尊地位。以龙做书法作品的比喻,本身就是高规格的。在古代文化中,龙和蛇属于同一类动物,所以龙蛇也经常并称,比如道家经典《黄帝阴符经》中就用“地发杀机,龙蛇起陆”表达一种舞动的精神力量。传说龙可飞腾,蛇擅游动,恰如行草字体,或恣意腾跃,或酣畅游走,笔势起时若龙,行时若蛇,类比观之,仿佛能从作品中还原出作者书写时的动态。

  

  除常与蛇并称之外,龙与虎、豹等并称的现象在书法、成语典故中亦不罕见,如龙跳虎卧、龙骧豹变等。龙跳虎卧语出南朝梁艺术批评家袁昂所作《古今书评》,其评价萧思话的书法作品“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虎代表凶猛的力量和架势,如同字的结构和笔直刚健的笔画,有雄劲之感。而龙则表示游走灵动又具有跃动感,有纵逸之势。古人把虎比作生理上的肾,而龙则比作心。肾代表生命力,追求稳定延长;心则充满变化,时刻跳动。龙跳虎卧,是一种力量和灵活兼具的书法状态。笔画蓄势如猛虎坐卧,随时待发,游走时又如龙之游跃,擒纵有度,故而龙跳虎卧多用于形容行书之中的行楷。

  龙骧豹变出自唐代张怀瓘所著《书断·神品》。张怀瓘尤擅正、行、草三体,同时著有多部关于书法的理论著作,被称为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骧的本意是指右后足白的马,作为动词时表示腾跃、昂首奔驰。因为龙和马都有一种昂首奔腾的气势,故而龙骧即指如龙似马一样的奔驰腾跃。豹变一词常被错解,其实它的本意是指豹子身上的花纹一般的变化,并非用以形容凶猛,故而龙骧豹变一词其实是指书法气势奔腾而又善于变化。

  

  此外,借龙来形容书法的成语还有游云惊龙、龙飞凤舞等。尽管在今人看来,这些成语典故即便混用也无伤大雅,但其实这些典故最初所展现的书法美感是迥异的,这些典故不仅体现着汉语独有的凝练精准,更蕴含着中国古代书法所特有的意蕴。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龙

  

  相传最早的画龙画家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曹不兴,在当时,严武的棋、皇象的字、曹不兴的画被称为“三绝”。唐代以后,中国古代绘画领域的画龙名家辈出,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着不同时代龙的形象变迁,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画家对于龙认知的演进。

  曹不兴所画之龙如今已不可见,今人对其的了解只能从文献中获得。据张勃等人所著《吴录》记载,曹不兴曾在孙吴政权中担任宫廷画家。为讨好孙权家族,他曾画了一幅《青溪见赤龙出水图》,画上标明送给当时只有3岁的孙权之孙孙皓。不过,曹不兴这次押宝虽然押对了,孙皓后来确实做了吴国君主,却是吴国的最后一任君主。孙皓在位期间投降西晋,三国一统。相传南朝刘宋时期画家陆探微在见到此轴后,曾尝试将其放入水中,“应时蓄水成雾,累日滂霈”。尽管这段逸事带有明显的夸张成分,但也说明至三国时期,画家画龙的技巧已臻于成熟。

  

  

  东晋画家顾恺之也以画龙闻名。目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宋摹)上可见顾恺之所画之龙。后段画中洛神端坐云车之上,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云车之前有六龙并驾齐驱在云中奔行。另一龙跃起于水中,奋爪升腾,颇有气势。仔细观摩,可见顾恺之所画之龙头部略短,双角细长微曲,蛇颈兽躯,驯良温顺,带有一些稚气。

  隋唐两宋年间,随着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中国画坛涌现出了更多的画龙名家,如唐代的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位,以及宋代的董羽、僧传古、陈容等。据《宣和画谱》记载,吴道子所画之龙“麟甲飞动,每天雨则烟雾生”,极具气魄。而两宋时文人所画之龙相较前代,在气韵上有明显不同,特别是南宋衣冠南渡之后,一些知识分子乃至士大夫的民族忧患意识日趋强烈,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以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并以龙之非凡的气势和神形变化无常来寓示自己远大的理想及精神追求。

  南宋画龙名家中以陈容和董羽最为著名。陈容所绘的《六龙图》在2017年3月纽约佳士得“宗器宝绘——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拍卖专场中,以435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堪称史上最贵之“龙”。另一位南宋画龙高手董羽不仅留下了惊世骇俗的《九龙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还总结整理了画龙的技法要领——《画龙辑议》,今天我们所说的“龙有九似”便出自于此: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

  值得注意的是,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龙多象征皇权和男性,但龙其实是有雌雄之别的。董羽在《画龙辑议》中,从角、目、鼻、鳞、须等细节处,阐释了不同性别龙的画法要领。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对中国的龙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也应对历史与今天中的龙主题艺术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因为这些文化和艺术作品,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品格与民族精神。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