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金币文化 >> 正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 生活点滴都有福

发稿时间:2024-01-25 22:39:00 来源: 《中国金币文化》

  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宗,从古至今,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一个福的国度。对于这些福元素,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明白,因为平日里都已经司空见惯,视若平常了。

  

  本文将分门别类地对福元素进行简单梳理,借由几个角度审视我们生活中那些点点滴滴的福,在冬日里为大家送上一份祝福与美好,祝愿未来我们的生活能够福气满满,顺心遂意。

  葫芦中的“福禄”

  

  我们常见有人手拿葫芦摩挲把玩,或是佩戴各种葫芦形挂件。葫芦为何能得到人们的如此青睐呢?这正是传统福文化在生活中的一个集中反映。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和谐、求吉祥,那些渗透在老百姓心灵深处的价值理念,往往会化为语言,通过谐音的方式体现出来。因葫芦的发音与“福禄”相似(在一些方言中,二者的发音甚至是一样的),因此从明末清初开始,以葫芦为材质的各种文玩制品大行其道,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想尽办法种葫芦、做葫芦,大有“玩物而丧志”的感觉。

  

  早期,葫芦制作的工艺品称为匏器。清代沈初的笔记小说《西清笔记》中写道:“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载:“余于市场戏剧中见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可见当时匏器制作已经相当普遍。清代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对匏器的把玩,使得匏器的艺术性得到了大发展。由于皇家的重视,清代制匏工艺精致,式样新奇。在宫廷督造之下,“官模”匏器清朗典雅,风神别具。民间的匏器样式繁多,频出新意,以北京、三河、徐水等地最出名。

  

  当时的葫芦制作是先用模子对葫芦进行“先天禁锢”,然后再进行“后天加工”,即对葫芦的外表进行雕刻、勒扎、拼贴、涂艺、彩绘、镶嵌、烙画、押花等。清代康熙年间的匏器笔筒、花插、鼻烟壶、蛐蛐罐等,鲜活有趣,姿态横生,其上加以火画、压花、刀刻等精湛工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清乾隆御赏款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据说是在皇家御苑丰泽园中耗费数千葫芦才制得一个。

  而如今,匏器因为工艺复杂、制作周期较长而逐渐衰落,但民众对福禄的企盼不止,对文玩葫芦的需求依然庞大。于是,大家开始直接手捧福禄,盘玩葫芦,还能起到按摩、养生及健身的效果。

  

  金银首饰随身带福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触目可及的福文化。比如一年到头,中国人若有余钱,总愿意去金店买一两件金银首饰,既是对自己和家人辛勤一年的一种犒劳,又是家庭财富的另一种积攒,而这些金银首饰大多都与福文化相关。明朝时期,曾有雕刻“福寿康宁”铭文的金戒指,而今天,很多金店也纷纷推出了福字金戒,此外还有团福造型的镂空钻戒、福寿造型的桥面戒等。

  除了简单明了地直抒胸臆,求福祈福之外,与葫芦一样,取其谐音,“曲线救国”的福文化首饰就更多了。有的谐音“斧”,而以斧头为造型的金银挂坠,或素面朝天,只取其形;或纹饰繁复,造型考究;或镶嵌珠宝,富丽堂皇。更有仿古青铜礼器,以上古斧钺为原型的金银挂坠,高贵典雅,气度非凡。有的谐音“蝠”,而幻化为蝙蝠造型的首饰,多以耳坠、手链、胸针、纽扣等形象出现,如足金蝙蝠造型填彩手链、福在眼前嵌黑蓝宝石耳坠、双福拱寿银镂空镶钻胸针、团蝠铜鎏金纽扣等。这些日常饰品上的蝙蝠造型各异,呆萌可爱。还有的谐音“袱”,而以古代包袱(包括褡裢、荷包、囊袋等一宗物品的布袋子,在旧社会,这些袋子主要用来装零散的金银、钱票,或是钥匙、印信、凭证等必须随身携带的重要东西)为造型的金银福袋首饰,看上去鼓鼓囊囊,让人忍俊不禁。人们购买这样的福袋,不仅仅是佩戴了一个饰品,更是随身携带了一袋子富足、一份祝福、一种美好。

  笔墨中流传的福

  除了金银首饰,作为家居重要装饰品的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中,以福为表现题材的作品更是不胜枚举。几乎每家都会有一些与福相关的装饰物,要么是对联、书法,要么是年画、国画。

  

  《百福图》,即由100种不同的篆体“福”字书写组合成的作品,常常出现在奉养老人的家里,或是平日里悬挂,或是老人过寿时供奉,喜庆而吉祥。当一个“福”字在国人心目中已经极具魅力、极富追求的时候,《百福图》则更是无与伦比、气势盛大的集体憧憬与颂扬,人们祈盼百福降临的愿望全集中在这独特别致的书法作品之中。

  当“福”字变身为百种,最能体现出中国人千百年来对于福的强烈追求。早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铭文上,就已经有不同结构的“福”字了,随后相继出现了古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福”字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而在上古典籍中,“富”与“福”互解,于是“福”字的异体字越来越多。此后又出现了类似于今天艺术字的各种变形“福”字,如龙爪文、虎爪文、蟹爪文、鸟虫篆、蝌蚪文、凤鸟文、大象文、龟书文、鱼书文、垂云文、流水文、翠竹文、芝英文、枫叶文、杉影文等100余种,越来越艺术化。于是,人们将各种不同字体、不同写法的“福”字集书成《百福图》《千福图》甚至《万福图》,以祈求幸福。《百福图》不仅是人们祈福祝福的吉祥物,也展示了中国“福”字书法的博大精深。

  

  “百福骈臻”“万福来朝”“福禄寿喜”等是画家比较喜爱的祈福类题材,这种题材往往绘以蝙蝠祥云、仙鹤灵芝、仙桃梅花鹿、仙草,取材以吉祥、热闹、喜庆为主。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的《万福来朝》图轴在醒目的位置绘制了象征延年益寿的苍松,并取“蝠”与“福”的谐音,在祥云中绘制了无数只蝙蝠。蝙蝠迎着滚滚的潮水飞来,一起飞向苍松所在的仙山,以此祝愿皇帝洪福齐天、万福来朝。四角号码查字法发明人之一、近代著名画家王云轩,1936年曾作《福禄寿喜万事全》,图绘笑嘻嘻的福、禄、寿、喜四仙:福仙手捧宝瓶,瓶中飞出5只红蝙蝠;禄仙身披树叶,手抚梅花鹿;寿仙肩扛寿桃;喜仙注视着宝盒里的喜鹊。

  上述这些都是过去的文人雅士、知识分子的求福意趣,而平常人家里更多的则是一年贴到头的年画,比如流行于京津冀一带的杨柳青年画。清代杨柳青年画《万福攸同》中,九个童子骑着各式各样的蝙蝠从天而降。在民间百姓的心目中,九是吉祥数字,九蝠(福)从天而降,表示福无止境。《万福攸同》表现的是天降万福、无穷无尽,过去的人们喜爱在新春佳节贴此年画,以求吉利、幸福。

  货币中传递的福

  自古以来,中国人使用的货币及其衍生物中,就充满着对福的祈求与企盼。早在汉代的半两、五铢,王莽的大泉五十、货泉等钱币中,就开始出现祈福的吉语、俚语和图案。吉语性质的如长宜子孙、日利千万、长毋相忘、富贵昌、命益长、乐未央、大吉羊等,压胜性质的如辟兵莫当、除凶去央、辟兵宜子等。

  

  清代以来,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铸造的大量花钱中,都会写福、寓福、谐福、求福。比如清宫旧藏福寿康宁背龙凤花钱,正面“福寿康宁”四字异体篆书对读,背面为龙凤呈祥图案,展现了皇家对于宫廷生活美好祥和的企盼。此外,福寿康宁也是一种盛世的治世理想。再如一枚长命富贵背福寿吉语宫钱,正面篆书“长命富贵”四字对读,背面钱穿左右“福寿”二字楷书,铜质精良,端庄大气,极为精美。

  相对于宫钱的典雅含蓄,清代民间的花钱对于福气、福分、福寿则简洁明确,一目了然。比如“三多九如”是我国传统中常用的祝颂之辞。“三多”即多寿、多福、多子孙。“九如”出自《诗经·小雅·天保》,诗中连用九个“如”字,列举出九种祯祥之征,歌颂有德之君恩泽万民,福寿延绵不绝。

  

  

  有一枚福缘善庆背九如花钱,双面皆为楷书,字体厚重,大气磅礴,祝福满满。另一枚介尔景福背黄金万两花钱,钱币虽小,但是寓意吉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人们对幸福美满的追求却始终未变,这种对美好的祝福与幸福的祈求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现代贵金属纪念币之上。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发行的贺岁系列纪念币和吉祥文化系列纪念币被藏友们亲切地称为“当代的花钱”。从2015年开始发行的贺岁纪念币,每一枚币的核心位置都镌刻着一个传统的名家书法“福”字,不仅设计新颖,韵味儿十足,而且满足了人们过节期间压岁送礼的需求。这些贵金属纪念币不仅造型多变,而且铸造精美,寓意吉祥,佩戴和赏玩它们,已成为时下达人求福祈福的风尚。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