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金币文化 >> 正文

应县木塔中的辽代佛造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发稿时间:2024-10-09 16:01:00 来源: 中国金币网

  山西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修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内还保存有一批世所罕见的彩塑、壁画,以及辽代刻经、写经、木版画、佛牙舍利等珍品。

  应县木塔塔身共五层,每层之间另设暗层相连,用来增加稳定性,这种结构被称作“外五内九”。五层内都设有塑像,目前保存下来的塑像有26尊,首层1尊,二层5尊,三层4尊,四层7尊,五层9尊。每层木塔都相当于一座独立的佛殿,人们可以一层层走上去,每到一层,都会看到不同的佛像组合。虔诚礼拜后,再拾级而上,这个过程象征佛法层层递进、层层升华、互为支撑又互为因果的深刻法理。人们通过登塔礼拜深刻体悟佛法真理,同时领会到人生之旅也如同这佛法一般,需要慢慢体会,但是有了佛法的加持,也许会更加顺遂。

  关于这些塑像的年代,梁思成认为应县木塔“由下至上各层塑像无疑的都是后世所重塑,但由大体上看,我们可以信得过都是就原形加塑的。最后一次的重妆,当民国十八年冬季”。傅熹年也认为应县木塔“各层佛像基本上是辽代原物,仅经后代装銮”。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应县木塔第二层和第四层佛像内部发现了一系列辽代、北宋的文物,证实了应县木塔内一部分塑像的年代大约在辽末金初。

  古人建造佛殿、佛塔乃至整座寺院,一方面是为了供奉佛陀,另一方面是为信徒提供礼佛、奉佛的空间和场所,一般会在修建之前对佛寺布局和塔、殿的外观进行精心设计。自梁思成始,多位建筑学家曾对应县木塔空间和塔内塑像的比例关系进行测量和研究,并发现了木塔的精妙之处:一层大佛通高等于塔心室的直径,且大佛通高与六面墙壁上所绘六佛顶高之间的比例完美,是一个经过整体设计且比例完美的造像空间。

应县木塔第一层的释迦牟尼造像

  为了更好地保护应县木塔,目前已经不允许普通游客登塔游览了,只能在第一层内观看。应县木塔第一层规模宏大,塔内中心位置塑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坐在一个巨大的须弥仰莲三重座上,像高11米,须弥座高2.13米。这是一尊贴金彩绘泥塑像,金脸金身,高大肃穆,体态丰盈,端庄慈祥,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尊室内佛像。佛像螺发呈深蓝色,肉髻中镶嵌有一颗硕大的红色宝珠,两耳戴耳饰,眉毛与唇边蜷曲的胡须都染成石绿色。佛陀双目微启,眉间有白毫,鼻梁高挺,手指修长,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手心向上作与愿印,颇有唯我独尊之势。

  大佛整体采用贴金和彩绘两种装饰方式。佛像身披装饰有宝相花和忍冬卷草纹的福田袈裟,衣纹线条流畅飘逸,轻盈贴体。袈裟表面采用沥粉堆金的方式绘制了50多条龙,这些龙长约50厘米,造型灵动,形态不一,精美细致。

  佛陀座下的须弥座为三重仰莲,下面两重莲瓣面上各绘宝珠纹,最上面一重莲瓣上各绘趺坐佛一身,莲瓣下方有八位力士,正是驻守八个方向的护法天神。这一层塔心室的南、北两面墙壁各开一门,其余六面墙壁上满壁绘制结跏趺坐的大佛像,与塔中心高大的佛像构成一组七佛造像。这六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连同释迦牟尼佛,通称“过去七佛”。墙壁上所绘的六尊佛像高达8米,比例适度,色彩鲜艳。梁思成认为六佛壁画“都与塔心塑像相同,两者似属同一时代”。这种七佛造像与同为辽代所建的辽宁锦州义县奉国寺大殿内的七佛造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奉国寺的七佛造像均为塑像,且是一字排开。

  六尊佛像的顶部还绘有12身飞天及天王、门神等,仅底层周围的壁画面积就达304.65平方米,都是辽代的原作。南、北门两侧绘制的是金代四天王像,上半部是辽代天王像的原作。壁画中的天王怒目圆睁,威武雄壮。由于金代重绘壁画时,将辽代的壁画覆盖在了下边,形成了“重层壁画”。

  飞天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中的紧那罗和乾达婆,司音乐舞蹈,又称乐神或香音神,能歌善舞,是护卫和供养佛的护法神。新疆、甘肃敦煌、山西大同等地的佛教石窟中,保存了众多自魏晋至唐宋时期的飞天形象。辽代的彩绘飞天留存较少,应县木塔一层壁画和义县奉国寺内所存的飞天,是我国目前可考的辽代飞天彩绘中保存较好的彩绘飞天形象。这些飞天形象大多继承了唐代菩萨和飞天的特征,面部饱满,体态丰腴,斜披天衣,以宝冠璎珞作为配饰,有些还带有蜷曲的胡须。

  一层佛塔南、北门的门额壁板上分别绘有三幅彩色供养人像,有研究认为,画中人物是辽代的三位皇后和三位王爷。

  三位女供养人像原为辽代作品,后人曾彩绘修饰。她们均头戴花冠,身穿红绿相间的交领大袖袍服,披帛彩缕,随风摇曳。她们双手用白帕包着,捧圆盘,盘中盛有鲜花、珊瑚等贡品。三人分别代表的是圣宗钦爱皇后萧耨斤(东)、道宗宣懿皇后萧观音(中)、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西)。按帝室论,她们是婆婆、儿媳与孙媳的关系。按家族讲,圣宗钦爱皇后是兴宗仁懿皇后的姑姑、道宗宣懿皇后的外祖母,仁懿与宣懿又是叔伯姐妹关系。

  北门门额三位男供养人像都是辽代的原作。他们分别是仁懿皇后萧挞里的父亲大丞相萧孝穆(中)、陈王萧知足(西)、齐王萧无曲(东),后二人为萧孝穆之子。三人均头戴宝冠,穿红色交领大袖袍服,衣带翩翩,双手捧盘,盘中有宝瓶等物。

应县木塔第二层造像

  应县木塔第二层坛座为方形,上塑释迦牟尼和四尊菩萨像。一佛二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座上,主尊佛右手为触地降魔印,左手为禅定印,左侧为普贤菩萨,右侧为文殊菩萨,均束发高冠,体态丰腴。另有二胁侍菩萨位于大佛的后方左右两侧,二胁侍菩萨在面相和着装上与文殊、普贤菩萨大致相同。

  应县木塔第三层造像

  第三层的坛座为八角形,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塑阿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四尊佛的面部均保存较好,除手印外,外形基本相似,这四尊佛像的佛座较为特别,束腰部分分别装饰了不同佛像的坐骑。

应县木塔第四层造像

  第四层塑佛陀和两位弟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两位牵兽昆仑奴,共7身造像,文殊骑狮,普贤骑象。这组塑像表现的是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在束腰八角须弥仰莲座上,身着通肩袈裟,衣纹细腻流畅,身体和面部裸露部分都涂了金色,头顶螺髻中镶嵌有一颗红色宝石,法相庄严。

  文殊、普贤二菩萨单腿垂坐于兽背莲花座上,文殊举右手、垂左足,普贤举左手、垂右足,呈对称之势。昆仑奴为胡人装扮,头戴金箍,身穿翻领窄袖及膝长袍,足蹬长靴,双拳紧握,做出跨步向前紧握缰绳的动态姿势。两兽的行走姿势和昆仑奴的动态亦呈对称之势。这一层的造像内容最丰富,形象最生动。

应县木塔第五层造像

  第五层供奉的是毗卢遮那佛和八大菩萨(佛)曼荼罗,佛坐在正中间,八大菩萨(佛)分别位于佛陀的前后左右八个方位,形成一个九宫格的布局。

  总体来看,应县木塔内佛、菩萨造像继承了唐代塑像端庄典雅的风格,又吸收了南宋塑像的写实手法,并融入了契丹和北方民族传统的审美意味。其表现为佛像两肩宽厚,身躯和面相饱满,头顶肉髻平缓,头发正中镶嵌髻珠。菩萨戴高冠,类似于契丹贵族中的头冠花样,都是辽代佛造像中的代表性杰作。

  作者:张田芳

  作者单位:敦煌研究院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