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币文化》| 祈福迎春到 拜祝庆年丰
发稿时间:2025-01-16 15:53:00 来源: 《中国金币文化》编辑部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祈福文化如同一条蜿蜒的河流,从古至今,世代流淌,生生不息。祈福文化不仅贯穿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更是中国人普遍的集体意识,映照出时代特色,蕴含着时代回响,激发着世世代代的人们怀抱希望,奋勇向前。
祈福历史:帝王将相与平民百姓祈福文化其渊源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原始部落对于自然现象的崇拜和面对灾难的无力感催生了祭祀与占卜,成为祈福的早期形式。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祈”解释为求福,通过祭祀寻求神灵和祖先的庇护以摆脱困境;而“福”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意为向神灵献酒以祈求保佑。在甘肃仰韶文化石岭下文化层长方形祭祀坑内,出土了“太牢三牲”,即羊、猪和牛的肩胛骨,其上刻画有“Ⅰ、Ⅱ、S”等符号。这些阴刻符号是当时人们进行占卜和祭祀活动的直接证据,也是早期祈福行为的起源。远古先民为求农业丰收、狩猎成功、人口繁衍、祛灾避凶等进行的占卜祭祀活动和祈福渐渐紧密联系,由此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祈福仪式体系。
在中国历朝历代,祈福仪式都是王朝政治生活的重要部分。《左传》记载“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认为不虔诚则无法获得神的赐福。这说明当时贵族阶层向神祈求保佑、希冀赐福的祈福活动已十分普及。中国自古便有“敬天法祖”的信仰,祭天仪式作为古代规格最高的祈福活动,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尚书》中记载“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意思是上天的心愿是施恩惠给人民,君王应当奉行上天的这种心愿。古人视“天”为全能的宇宙主宰,古人相信祭天是人与天的交流方式,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周礼》记载,周代的祭天在每年的冬至日举行,祭坛为圆形,称为“圜丘”,与“方丘祭地”并称“郊祀”。自汉代起,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祭天仪式多依周礼制定。明代时祭天典礼逐渐发展完善。
帝王祈求上天保佑江山永福,百姓则祈求阖家欢乐、家业繁盛。商周以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们的祈福活动逐渐走向多元化,至宋代,已经发展出了十分丰富的民间祈福活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从正月到十二月的节庆中,人们会举行各种祈福仪式,如祭天、祭祖、祭社稷等,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与感恩。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放爆竹,以驱除邪气,迎接吉祥。元宵节时,人们会挂彩灯、猜灯谜,以祈求光明和智慧。此外,在特定的日子还会举行佛教和道教祈福仪式,如法会、诵经等,信众们通过这些活动以求得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民间祈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人们把祈福的内容由祭天转向人生诉求的方方面面。祈福活动和祈福形式逐渐丰富,如谐音祈福、文字祈福、图案祈福、物件祈福、仪式祈福等,其中谐音祈福流传尤其广泛。在民间的婚礼上,新娘离开娘家时要举行“过炉”祈福仪式,由家人背着从烧着艾叶的锡炉中跨过。这里“艾”与“锡”谐音“爱媳”,意在祝福夫妻生活幸福和睦。新娘进婆家门时,要踩着斧头进门,这叫“过福”,婚床上要放把斧头,这叫“坐福”,因为“斧”与“福”谐音。在春节、婚嫁、贺生、祝寿、动土等传统节日和人生大事中,祈福活动以其独特的仪式和象征,传递着人们对幸福、健康、长寿、繁荣的美好祝愿。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从庄严的皇家祭祀到民间的节庆习俗,祈福活动以其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代习俗:各地传承的祈福文化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地流传至今的祈福活动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卷,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祈愿。内蒙古有蒙古族祭敖包活动,人们围绕敖包顺时针转三圈,并将牛奶、酒等作为祭品,以此祈求神灵的保佑。辽宁海边的渔民则有在海神庙挂红帆的习俗,以此来表达对大海的尊敬,并祈求出海平安。在山东,红鸡蛋是新生儿满月时的传统食物,而新娘在洞房后要用染红的鸡蛋在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有祈求多子多福的寓意。云南的祈福节日多种多样,有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及傈僳族的刀杆节等,这些活动不仅表达了对神灵的敬仰和祈求,也是对自然和谐与部落团结的庆祝。在贵州的黔东南苗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都会举行祭桥节,以此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广东人家会在屋门下角供奉土地财神,并在门口摆放橘子树和菊花,以求时来运转,大吉大利。
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各地民间祈福活动最为集中的时期。由北到南,虽然习俗各异,但心理攸同。在黑龙江,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包含有硬币的饺子,吃到硬币则预示着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在吉林,全家人会在除夕夜一起祭祖,午夜时分,一起焚香叩拜,迎接诸神下界,最后吃一顿素馅饺子,以辞旧迎新。在辽宁,大年三十要彻夜点长寿灯,象征着益寿延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都能健康长寿。华北地区的北京,过年时要玩踩岁,将芝麻秆撒开在地上踩,象征着节节高、岁岁平安。天津的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窗上贴吊钱儿。河北的春节,石家庄有剪纸、拉花等民俗活动,邯郸有扔愁帽的传统,承德则贴“春条”,张家口打树花,这些都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华东地区的上海,年夜饭是一家人最为看重的仪式,菜名都要讨口彩,如菠菜叫“长庚菜”,青菜叫“安乐菜”,寓意着新的一年里一家人都能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在广府地区,春节期间的迎春花展是一大亮点,人们通过摆放各种鲜花来祈求新年好运。潮汕地区则保留了很多带有中原文化的传统习俗,如除夕沐浴、送穷、鞭春等,初一要带上大橘去拜年,寓意“新年赠橘(桔),大吉大利”。在茂名,有“游神”的习俗,人们抬着神像巡游村庄,以求神灵保佑。
祈福习俗已逐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人与自然的精神纽带。它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通过这些仪式与习俗,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力量,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源泉,是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流淌、永不枯竭的文化血脉。在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让我们一起祈愿,愿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安康的生活,愿祖国风调雨顺、繁荣昌盛,让我们携手同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