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金币文化 >> 正文

君士坦丁弗里斯大小币之谜

发稿时间:2025-02-22 13:38:00 来源: 金融时报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创建了弗里斯钱币制度。不久之后,君士坦丁制造弗里斯小币,让小币与大币混杂等价流通,大币用来稳定商品价格,小币代表大币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这种情形,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会议制定的美元制度,黄金实币用来稳定商品价格,美元纸币代表黄金的价值发挥货币职能,从而节约金属,扩大货币流通总量,满足世界经济对货币的庞大需求。

  从世界货币史的角度看,这种情形并非起源于近代,也不是起源于罗马,而是起源于中国。

  秦俑展中的战马与战车。 方华 摄

  秦半两大小钱之谜

  近百年间的田野考古,出土许多战国中后期秦国的铜钱,圆形方孔,铭文“半两”,称之为“秦半两”。

  这些出土的秦半两,皆呈现大小钱混杂在一起的情形,大小差距悬殊,竟达数倍,并且从未发现有轻重相近的整批秦半两出土。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秦半两大小钱之谜”。

  据考证,秦半两始铸于战国中期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法定重量半两(12铢)。此后,秦国政府新铸的秦半两迅速减重。根据对秦昭襄王元年(公元前306年)墓葬出土秦半两的实物测量,墓中秦半两的大小、厚薄、轻重,枚枚不同,最重的14.4铢,最轻的3.2铢,远不足法定重量12铢。

  秦国半两钱 图片:中国钱币博物馆

  考察各批出土战国时期的秦半两,无论是墓葬,还是窖藏,都呈现大小钱混杂、轻重差距悬殊的情形。人们试图将每批秦半两进行分类,即分为不同价值的大小型类别,都没有成功。所以,我们可以推论,这些混杂在一起、大小不同的秦半两是等价的。秦国政府陆续铸造不足法定重量的小钱,却不废除大钱,让小钱与大钱混杂在一起,等价流通。

  公元1975年,考古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发掘到秦律竹简,其中有《金布律》规定:“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这条秦律为我们揭开了秦半两大小钱之谜。原来,秦半两大小钱等价流通的情形,是在秦国严刑峻法的支持下实现的。

  如果秦国政府制造小钱的时候销毁大钱,大钱流通转为小钱流通,商品价格就会随之上涨,秦国政府节约用铜、扩大货币流通总量的计划就会失败。反之,秦国政府不销毁大钱,让大钱继续流通,用来稳定商品价格,同时制造大量小钱,让小钱代表大钱的同等价值发挥货币职能,就达到了节约用铜,获取更多的战争资源,扩大货币流通总量,增加社会总需求的目标。这种巧妙的货币制度安排,并不是秦国的发明创造,而是来源于南方的楚国。

  楚铜贝大小贝之谜

  中国古代众多诸侯国家中,楚国是后起之秀。战国时期,楚国已经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当时商品经济最为繁荣的国家。

  战国时期楚国的主要货币是巽字铜贝,被后世人们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蚁鼻钱是楚语“一贝”的读音;鬼脸钱是巽字铜贝的别称,因为巽字在铜贝上,看上去就是一个鬼脸。我认为,作为楚字,“巽”是重量名称,意思是“半两”。楚国1斤(益)为250克,半两为1/32斤(折合现代7.81克)。秦始皇灭六国,实行“书同文”,消灭了楚字,我们使用现代文字“巽”,来代替这个楚字,只是无奈之举。

  近代出土巽字铜贝很多,黄锡全先生说:“这种铜贝广泛被发现,主要是近几十年的事情……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全国已出土楚铜贝一百余次,计15万余枚。”

  根据对这些出土铜贝的考证,巽字铜贝占出土铜贝总数的99.52%,其他文字的铜贝则是楚王恩准贵族的造币。随机抽取多批出土铜贝进行观察,各批出土铜贝皆呈现大小贝混杂在一起的情形,各枚铜贝重量差距悬殊,达到数倍,与秦半两出土情形相同。出土铜贝的重量分布,自7克至0.5克,大大小小混杂在一起。与秦半两不同的是,由于楚文字早已灭亡,每批铜贝陪葬或窖藏的时间无法考证。

  楚国政府制造小贝,令其与大贝混杂等价流通,在商品价格保持稳定的条件下,节约了铜金属,支持了战争。到楚庄王时代(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年),楚国便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

  公元前4世纪,秦国比照楚国的钱币制度和钱币政策,开始铸行半两钱。这种钱币制度,为秦国赢得了战争。于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给后人留下秦半两大小钱之谜。

  古罗马大小币之谜

  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公元284至305年),流通逾五百年的狄纳里银币已经成为记账单位。作为实体货币的安敦尼,白银成色已经降至3.6%,重量4克左右,价值4狄纳里。由于安敦尼银币质量低劣、价值低微,不能满足市场对于大额钱币的需求,戴克里先便发行了阿根图银币和弗里斯铜银合金币。阿根图银币的重量与安敦尼相同,白银成色却是安敦尼的25倍(3.6%×25=90%),所以价值25安敦尼,或100狄纳里(25×4=100)。弗里斯铜银合金币的白银成色与安敦尼一致,重量却是安敦尼的2.5倍,所以价值2.5安敦尼,或10狄纳里。

  君士坦丁制造发行的弗里斯钱币

  历代统治者的货币改制都是虚币敛财,即使用少量的金属制造更高名义价值的钱币。戴克里先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制造发行足值的金属货币。然而,这样的做法,罗马帝国政府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因此,戴克里先的货币改革并不成功。由于罗马帝国政府没有更多的白银用来制造足银的阿根图银币,于是阿根图银币逐渐消失。由于罗马帝国政府没有更多的铜金属用来制造足值的弗里斯铜银合金币,新造的弗里斯就逐步减重,很快转变为典型的虚币。

  十几年后,到了君士坦丁执政时期(公元306至337年),为了支付战争费用,君士坦丁实行虚币敛财政策,弗里斯的重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初期的10克降至2克左右。然而,弗里斯的名义价值却没有变化,仍旧是10狄纳里。

  君士坦丁制造发行弗里斯小币,却不废除原有的弗里斯大币,让小币与大币混杂等价流通,于是,与中国的秦始皇、楚庄王相同,君士坦丁打败了所有的对手,结束了四帝割据的局面,再次统一罗马帝国,成为罗马帝国晚期的一代大帝。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