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金币文化 >> 正文

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幽灵货币

发稿时间:2025-10-16 14:44:00 来源: 金融时报

  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将近500年里,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索利多(solidus)和磅(libra)作为货币进行商品交易。但是,当时的人们,没有谁真的见到这两种货币。此时,欧洲的索利多和磅,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一种看不见的存在。所以,后世人们将它们戏称作“幽灵货币”。

  欧洲中世纪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欧洲历史分期的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公元476年,终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公元1453年,总计将近1000年。

  从货币史的角度看,欧洲中世纪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将近250年:第一阶段是古罗马货币延续和减少时期;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单一狄纳里银币流通时期;第四阶段是货币品种多元化时期。

  公元476年,雇佣兵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举兵推翻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各部落纷纷独立,建立了东哥特王国、法兰克王国、勃艮第王国、西哥特王国、苏维汇王国等,与盘踞在伊利里亚、色雷斯、小亚细亚半岛、巴勒斯坦以及埃及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峙。

  从罗马人的角度看,上述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都属于蛮族王国。欧洲中世纪第一阶段,这些蛮族王国制造和使用的货币,主要是仿造西罗马帝国晚期的货币,以及仿造拜占庭帝国的索利多金币和价值三分之一索利多的特里米斯(tremissis)金币。发展到第一阶段后期,特里米斯金币成为这些蛮族王国的主要货币。

  拜占庭帝国1枚索利多金币法定兑换24枚西力克(siliquae)银币,或者说法定兑换24枚狄纳里重量(1/96罗马磅)的银币;1枚特里米斯金币法定兑换8枚西力克银币,或者说法定兑换8枚狄纳里重量的银币。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公元481~751年)中期,特里米斯金币的黄金成色大幅度下降,含金量不足原来的50%。于是,法兰克王国特里米斯金币的法定价值,从原本的8枚狄纳里(法语称作德涅尔)改为4枚狄纳里。

  从此以后,1枚索利多金币(价值3枚特里米斯金币)的法定价值就等于12枚狄纳里银币。这种制度传播开来,成为欧洲中世纪索利多金币与狄纳里银币1:12比价的源头。此后,索利多金币不再被制造,转变成为一种价值12枚狄纳里银币的记账货币。

  单一狄纳里

  欧洲中世纪中期,蛮族各王朝普遍实行单一狄纳里银币流通制度。

  狄纳里银币制度始于公元前211年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至公元476年),狄纳里银币的理论重量为1/96罗马磅(3.41克)。由于其白银成色逐渐减少,公元3世纪,狄纳里银币不再被制造,转变为记账货币。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继续存在,与欧洲各个蛮族王国相对峙。

  公元7世纪末,由于特里米斯金币的黄金成色逐渐下降,降至几乎完全使用白银制造,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便按照特里米斯金币的形制标准,制造成色合格的新银币。新银币采用罗马帝国银币的名称——狄纳里,理论重量为特里米斯的重量标准——1/216罗马磅(1.51克)。于是,狄纳里银币从记账货币恢复为实体货币。从此,法兰克王国开启了欧洲中世纪中期将近500年的狄纳里时代。

  此后,狄纳里银币制度传遍欧洲各地,被各个王国赋予不同语言的称谓。狄纳里(denarius)这个词是拉丁文,法语称作德涅尔(denier);德语称作芬尼(pfennig);西班牙语称作迪内罗(dinero);英语称作便士(penny)。

  公元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篡夺王位,结束了墨洛温王朝,创建了加洛林王朝(公元751~911年)。加洛林王朝规定,1磅白银打制240枚狄纳里(德涅尔)银币。

  于是,“磅”被赋予货币单位的职能。磅原本是古罗马的重量单位,折合现代327克,拉丁文为libra,英文为pound。

  作为货币单位的“磅”,价值240枚狄纳里银币。从长期的角度看,狄纳里银币的重量和成色都是变化的。磅作为重量单位,其重量标准相当稳定;作为货币单位,即240枚狄纳里银币的价值,其重量或者含银量都跟随狄纳里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货币单位的磅与作为重量单位的磅,在重量标准上便出现了差异。

  索利多这个词也是拉丁文,在欧洲各个王国也有不同语言的称谓,后来在英国被称作先令(shilling)。所以,英国的狄纳里银币制度中:1磅=20先令=240便士(狄纳里)。

  幽灵的复活

  欧洲中世纪中期的将近500年时间里,索利多和磅都是记账货币,只有狄纳里是实体货币。所以,在世界货币史中,我们称这个时期是欧洲的狄纳里时代。

  公元1201年,为了给十字军第4次东征提供大额资金,威尼斯共和国开始生产格罗索(grossus)银币。格罗索银币理论重量1/150罗马磅(2.18克),价值为24枚狄纳里旧银币。格罗索银币的出现,满足了市场对于大额银币的需求,立刻被欧洲各王国所仿造。同时,格罗索银币的出现,打破了欧洲中世纪单一狄纳里银币流通的局面,开启了欧洲货币品类多元化的进程。

  欧洲中世纪中期,在商品交易时,如果支付的商品价款是1652枚狄纳里银币,人们不说1652枚狄纳里银币,而是说6磅17索利多8狄纳里(240×6+12×17+8=1652)。显而易见,这里的索利多和磅都是记账货币,只有狄纳里是实体货币。

  随着时间的推移,狄纳里银币的白银成色越来越差,人们继续使用索利多和磅来表述12狄纳里银币和240狄纳里银币的价值。当狄纳里银币的重量和成色发生大幅度下降的时候,索利多和磅所代表的重量和价值与原本的重量和价值之间便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于是,作为货币单位,索利多和磅不仅是看不见的存在,而且在重量标准和价值标准上也变得飘忽不定,似乎成为真正的幽灵。

  公元1252年,佛罗伦萨开始发行价值为当地240枚狄纳里的金币弗罗林(flos),让磅的价值有了实体的存在。公元1266年,法兰西王国路易九世开始发行价值12枚狄纳里(法语为德涅尔)的格罗索(法语为格罗什gros)银币,使索利多的价值也有了实体的存在。于是,被称作幽灵货币的索利多和磅,重新复活,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实体,再次与狄纳里银币形成三种实体货币并行流通的局面,其中1磅(或者称作弗罗林)等于240枚狄纳里银币,1索利多(或者称作格罗索)等于12枚狄纳里银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