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加快补齐农村“老老人”服务短板 农村地区建成674家幸福晚年驿站
发稿时间:2024-10-11 14:19:00 来源: 北京日报
珍珠泉乡庙梁村,送餐志愿者为老人送来饭菜和糕点。 本报记者 王琪鹏摄
本报记者 王琪鹏
昨天上午,延庆区珍珠泉乡老年助餐服务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为老人们配餐。重阳节临近,除了日常的老年餐外,工作人员还特意为老人们准备了稻香村糕点。通过建设老年助餐服务中心,珍珠泉乡16个养老助餐点和40多位散居老人的吃饭问题都有了着落,山区老人的“就餐难”问题迎刃而解。
重阳节前夕,本市出台《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村“老老人”服务短板。珍珠泉乡的做法,为本市加强农村“老老人”服务保障提供了宝贵思路。
深山里也有人送餐到家
珍珠泉乡有山有水,开门见绿,地如其名。这里是全北京人口密度最低的乡镇,同时也是老龄化程度较深的乡镇。全乡常住人口2197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044人,占比达到47%。这1000多位老人,散住在14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过去,有的村子开办了老年餐桌,但由于成本高,没多久就开不下去了。
今年5月,珍珠泉乡在珍珠泉村的老年餐桌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成立了珍珠泉乡老年助餐服务中心,为全乡的助餐点进行配送。虽然是助餐方式的调整,却给深山区老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小改变。
配餐、打包、装车,准备工作就绪,一辆白色的“泉心泉意老年服务爱心车”出发了。不到11点,送餐车到了庙梁村的马蹄沟,81岁的杨振有老人已经在路边村口等候。“这是重阳节糕点,祝您身体健康!您走路慢点儿,拿住了啊。”送餐志愿者跳下车,将饭菜和糕点递到老人手中。
杨振有老人的子女在外打工,老伴已经去世,独自在马蹄沟居住。村里人口稀少,整个村只有他一个人定了老年餐。原来配餐中心的送餐车除了为珍珠泉乡的助餐点配送,还会为沿途散居的老人送餐。“这真是爱心车啊……”老人喃喃说道。
83岁的罗维枝住在马路旁边,每次送餐车一到门口,按一下喇叭,她就知道是送餐车到了。为了保证老人的安全,送餐志愿者每次都走到马路对面,把餐送到家门口。“这饭还有点烫呢,我等一会儿再吃。”饭菜现做现送,老人特别满意。
创新模式实现收支平衡
“我们采用这种助餐方式,老人不用自己做饭了,而且吃得更营养、吃得更健康。”北京青少年服务中心派驻珍珠泉第一书记周寅说,助餐中心按照每餐“一荤一素一汤两主食”标准,为全乡41名有助餐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每日2餐服务。同时,在全乡设置16个助餐网点方便老年人就近取餐,村级志愿者为个别行动不便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在全乡形成全覆盖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每个用餐的老人每月只需要交300元,几乎没有负担。
周寅介绍,珍珠泉乡老年助餐服务中心并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实体,而是整合了老年餐桌、幸福晚年驿站、温馨家园等政策补贴,同时又整合了社会捐赠等资源。通过构建“中央厨房+志愿送餐+助餐网点”的社会化老年助餐服务模式,探索“政策补一点、老人交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实现了收支平衡。他算了一笔账,相比每个村单独建设运行的老年食堂,珍珠泉乡养老助餐服务中心每月人均运行成本降低了47.93%,而且还创造了村民就业岗位,让村民能够增收,助餐可以持续。
将布局3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地区常住老年人131.1万,占全市常住老年人总数的26.5%;农村地区“老老人”及失能失智老年人14.3万,占全市的16.8%。由于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地区老年人空巢、独居现象更为突出,老龄化程度更为严峻。
珍珠泉乡的做法,是本市解决农村老人养老急难问题的一个有效案例。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杨志伟介绍,截至目前,农村地区共建成养老机构326家、幸福晚年驿站674家,累计建成运营邻里互助点807家。今年,本市将在农村地区布局31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综合统筹辖区内养老服务资源。
本市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也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村“老老人”服务短板。本市将推进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立足构建完善“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养老驿站+邻里互助点”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在门头沟、房山、平谷、怀柔等生态涵养区建设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鼓励通过邻里互助方式为农村经济困难、高龄、独居等老年人提供巡视探访、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对于老人就餐问题,《关于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鼓励养老助餐经营主体多元化、连锁化运营,因地制宜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等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