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我们的节日·端午 >> 正文

包粽子 “晒”香包

发稿时间:2021-06-14 14:49:00 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月山下,湟水河畔,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热闹非凡,包粽子、绣香包,一派端午气象。

  “我们把举办的首届香包节和‘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结合起来,为游客和当地群众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充分展示我们本地非遗文化的魅力。”湟源县县长史超介绍说,活动期间,来自湟源县绣娘手中的上万件作品亮相展会。

  壮实威猛的牦牛、羽毛分明的孔雀、清新淡雅的荷花、精巧别致的福娃,还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一根根五彩绣线,在一双巧手中变成各具特色、精美无比的香包作品。在古城千米长街上,一排排色彩绚丽的展台,一件件形态各异的香包,让人目不暇接,香包的香气与粽子的香气交织在一起,满满都是端午的味道。

  湟源县位于湟水流域,文化积淀深厚,端午节制作、佩戴香包的习俗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时湟源香包十分兴盛,是人们佩戴、馈赠的佳品。而至近代,香包则多为端午节的赠品。以香包为礼,赠佳人好友做信物,以香包为伴,寄情寄思。

  端午节佩戴香包既是青海传统习俗,也是青海民间手工艺术的缩影。河湟刺绣非遗传承人蒲月光的展台前人头攒动,她给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香包作品。

  “我们湟源的香包上是青海传统的‘青绣’,但如今在制作过程中,也会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和理念。”蒲月光介绍,湟源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透视,不求比例讲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比如肩头狮虎香包,一般头比身大,有爪无腿,既不是真实形象,又不合形体比例,完全由刺绣艺人随艺术思考刺就。

  “端午假期,在古朴厚重的丹噶尔古城,广大非遗传承人进行香包的集中展示,这是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更是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史超说,这不仅能帮助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获益,也能让广大群众参与非遗保护,共享保护成果。

  (本报记者 万玛加)

责任编辑:张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