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首页 >> 文化要闻 >> 正文

莫让“错失恐惧”左右

发稿时间:2020-03-20 08:15:0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我也不想每天沉浸在信息中,但就是停不下来”。这种“停不下来”也叫错失恐惧,即担心错失某些可能的重要信息或新奇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

  ------------------------------

  春日已近,国内消息向好,作为一个毕业后留在武汉工作的人,我个人生活的喜怒哀乐早已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尽管寒假回老家探亲一直还没能回去,但时时关注着它几个月来的信息爆炸。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焦虑、无助,间或还有愤怒……总之,处于负性情绪信息超载的状况。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对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

  那么,如今回过头来看,从暴露于信息之中,到产生心理反应之间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面对大量负性情绪信息,我们该如何自处?

  错失恐惧让我们更加焦虑

  信息超载的原因不只是信息本身太多,更关键的是我们对信息的过滤失效。这就是很多人反映的:“我也不想每天沉浸在信息中,但就是停不下来”。这种“停不下来”的现象也叫错失恐惧,即担心错失某些可能的重要信息或新奇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

  为什么会产生错失恐惧?根据自我决定理论,人的存在依赖于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疫情发生后,三种基本需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此时就希望靠更多获取信息去补偿基本需要,担心失去了什么信息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其次,担心被他人排斥,担心其他人都看了但自己却不知道;还有,需要一种“同在”的感觉,比如通过看各种“××日记”和一些固定的信息,就产生“和疫情同在”的感觉,这种“在场感”可以让自己获得了某种存在的价值和责任。

  因此,可能不是简单的想少看就能够少看,而是要解决错失恐惧的那些原因,寻找多元化的补偿心理需求的方式,而不仅靠关注疫情信息这一种方式。简单来说,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很重要,哪怕是好好地洗个澡、看10分钟书、给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

  信息关注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要关注疫情信息?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为了真相。是的,我们绝大部分人关注疫情信息,都是怀着非常朴素的情感,抱着善意,都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命安全和更美好的社会着想。我们的动机是好的。但是,在自媒体时代,对于很多人来说,判断真相是困难的,虽怀着追求真相的目的,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被带偏。

  这是由于,心理学中的自我验证会让真相跑偏。自我验证理论指出,人们一旦有了自己的一套想法,就会努力去证明这些观念。我们会只追求符合自我推测的“真相”,及其相关证据,而对其他与自己观念相反的证据和事实视而不见。

  比如,之前有一张地上堆满手机的图片,并配文“这是殡葬馆扔的满地的无主手机……”在网上引起强烈情绪。事后证明是谣言,但是为什么不少人会信呢?因为大家心里已经有了这种预设。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可能我们慢慢从追求事实真相,到更多追求吸引眼球、具有轰动效应的所谓的“瓜”,而且可能还会期待反转——如果某件事情简单结束了,就会推测背后可能有更大的“阴谋”。

  这时,真相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某个信息是否符合自身的心理习惯、是否能够满足情感需求、是否能够符合某种预期。

  对于疫情,我们更倾向于喜欢带有情感的、细节的信息,这样显得真诚、富有责任感,而真诚和责任是我们非常认同和渴望的。与其说追求真相,不如说我们在追求“真诚的声音”,更愿意相信“真诚的声音”。

  真诚和责任当然没有错,但是这并不等于真相。基于真诚和责任,我们可能会想要急迫地帮助他人,找到“解药”,对一些自己并不了解的事情、并不熟悉的领域(如病毒传播、零号病人、治疗药物)发表看法,最终产生误会、引发不满。而我们看到相关的信息,也倾向于转发,以此觉得自己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

  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

  既然有可能会跑偏会被带偏,那如何去获取真相?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美国的两位资深记者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提出了六步质疑法,让我们分辨谣言,获得事实真相。

  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对信息进行分类,是事实核查、事件记录还是主观评价?发现其潜在的动机。

  2.信息完整吗(谁、何时、何地、为什么、怎么样)?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3.信源是谁/什么?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4.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

  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

  当然,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和足够的时间对于每一条新闻、微博或公众号文章都按这个步骤去进行检查和怀疑,但对于重大的、对于自己情绪影响很大的信息,不妨进行核查。

  (作者为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

责任编辑:工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