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街头巷尾传唱、多种艺术跨界,粤剧——
“南国红豆”正青春

发稿时间:2022-09-16 11:01:00 来源: 人民日报

  在广东,粤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承载历史、连接情感,粤剧与人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在舞台也在街巷,在过去也在今天。如今,通过建立博物馆、建立少儿传承基地、跨界融合多种艺术等方式,古老的粤剧不断传承创新,焕发魅力。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和灵魂,显然,广东与粤剧密不可分。

  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后传播到港澳地区,并随远行海外的华人影响全球,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

  它承载着历史、连接着情感,虽经历过低谷,但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正以新的姿态焕发青春活力。

  韵,走进千家万户

  广东广州荔湾区恩宁路127号,一片灰白骑楼间,坐落着粤剧艺术博物馆。这片西关老城区,曾是粤剧生长的沃土,如今,一座博物馆浓缩了它的前世今生。

  走进博物馆展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华美的戏服……5000余件藏品,将粤剧的历史娓娓道来。

  明代时,外来戏班时常入粤演出,孕育了粤剧的种子。清初,演唱“广腔”的本地戏班出现,为粤剧形成打下基础。此后,粤剧在本地班向外江班的吸收、借鉴、竞争中逐渐形成,后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并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广泛传播。2009年,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厅内的一艘船格外引人注意。早期的粤剧戏班,为了方便演出,艺人们就乘坐这样的船只,沿珠江内河穿梭,游走四乡,靠岸演出。

  现如今,粤剧的流动有了新的载体。全国首条“粤剧文化主题公交”开通,用粤剧粤曲唱腔为乘客介绍站点的人文风貌,“乡音”走街串巷,与人们的生活相伴。

  记载历史,更要开启新篇。粤剧艺术博物馆定期举办粤剧演出,还建立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由荔湾区政府和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资助,委托粤剧艺术博物馆实施管理,目前已有500多人参与学习。

  与博物馆仅一墙之隔的西关培正小学里,学生罗伟铭每周有两节课学粤剧,周末还能到博物馆的舞台上表演。校内招收学员,借助学校场地资源,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教学,开设基本功和折子戏培训课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主任唐沛文认为,这种馆校协同合作的模式,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粤剧的“小小代言人”和传承者,让粤剧流淌在千家万户。

  传,留住经典底蕴

  灯光起,乐声响,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李伟骢一身周瑜扮相上台,身扎粉色大靠,头戴紫金冠,脚着厚底靴,使一柄长枪,边打边唱,武功利落,气魄沉稳,唱腔一出,足见功力。

  感受着粤剧的魅力,观众们沉醉其中,看到精彩处,叫好声连连。不远处的珠江新城夜景做衬,古粤剧与新都市,碰撞出别样滋味。

  自从“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系列活动推出,每到周五晚,广州塔下就汇集起许多戏迷,期待着喜爱的粤剧演员前来演出。一场演出,40分钟,《牡丹亭》“惊梦”、《周瑜》“起兵”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的表演总是场场爆满。

  李伟骢回到后台,厚重的妆底和华丽的戏服下,已是大汗淋漓。“粤剧要吸引人,还得是内容好,不然其他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李伟骢说。

  深耕粤剧20多年,在李伟骢看来,粤剧的发展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唱念做打是基础,每一步都得走扎实才行。如今,他可以饰演文武小生行当的周瑜,既有长靠武生的大将风度,又有翎子生的风采气度;也可饰演小生行当的柳梦梅,气质儒雅,嗓音清亮;亦可饰演红生行当的关羽,有花脸的功架、武生的功底,老生的醇厚念白和唱法……李伟骢认为,演员要不断提升艺术追求,带给观众更多更好的作品,粤剧的影响力才能保持并不断扩大。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如今,粤剧已经拥有了20多位梅花奖得主,他们把粤剧带到聚光灯下。与此同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粤剧爱好者们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凭着满腔热爱,自娱自乐、互相学习。

  大舞台上的演出与身边人的哼唱交织呼应,让粤剧的生命力绵延不息,浓郁的粤韵风华,渗透进这方水土,成为一代代岭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融,焕发时代活力

  去年,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40天,票房超2000万元,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粤剧的更多可能性也受到关注。

  每一帧画面都很唯美,每一次定格都有内容,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视觉表达方式的融合,让粤剧与电影双向赋能,彼此成就,引发不少观众的共情共鸣。数据显示,观影群体以年轻人群体为主,24岁至29岁的占比三成多,35岁以下的占比更是近九成。

  热度不仅在影院里,剧院版《白蛇传·情》每次上演,也都掀起“抢票”热潮。今年5月27日,《白蛇传·情》巡演登陆广州大剧院。24岁的韩筱萧又来到现场,这已经不知道是她第几次看这部戏了,自从去年11月看了电影版,这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姑娘便爱上了粤剧。

  “一有空,我就会跑去各地看粤剧演出,光《白蛇传·情》的剧院版就追过七八场。”谈及年轻人对粤剧的接受度,韩筱萧认为,喜欢粤剧的人并不少,“我们的同好群里,从中学生到中老年人都有,大家因热爱粤剧结缘,常常交流感受。”

  不仅是电影,如今,粤剧与交响乐、网游等的跨界融合也颇受青睐,为更多人走近粤剧、了解粤剧打开了一扇扇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粤剧也张开怀抱拥抱新场景。为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广东粤剧院推出“线上春班”“粤剧在线小游戏”“粤剧经典在线”等线上活动,并与各大直播平台合作推出“周末睇大戏”“粤韵ONLINE”等独具特色的直播演出,在线观看累计超1000万人次。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激活剧种的活力。”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认为,粤剧艺术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舞台上,更需要迈出步子,积极拥抱新的传播方式,让粤剧收获更多观众,魅力生生不息。(本报记者 姜晓丹)

责任编辑: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