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轮播图 >> 正文

【文脉颂中华】夏布逢名画 水墨丹青“绣”出来

发稿时间:2021-09-01 15:3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日电(记者 韩玉)“晴嶂馀生色,春云作晓妍。幽期如可寻,茅屋石桥边。”元末明初画家倪瓒名画《苍林茅屋图》意境幽深,荒寒空寂,是传世倪瓒作品中少见的佳作。这样一幅作品落在绣布上会怎样?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以麻为纸、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质朴的手工夏布上绣出了《苍林茅屋图》中山石、树木、茅屋的不同质感,展现了古代山水画的笔墨精髓和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巧思。 

国家级非遗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中国青年网记者 韩玉 摄 

  夏布绣与山水画“联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还要从张小红小时候说起。 

  张小红从7岁起,就跟着姑婆做针线活,学刺绣、钩鞋面、纳鞋底,精通剪纸、绣花等手艺。参加工作后,刺绣是张小红最大的爱好。2002年,张小红下岗了。经过一番辗转反侧,她想到,何不以爱好谋生。就这样,张小红告别家人,辗转北京、天津、苏州等地拜师学艺。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深深吸引着张小红,她徜徉在“锦绣”的海洋,努力吸收各派绣法和针法。 

  学成回乡后,张小红创办了渝州绣坊,免费教下岗姐妹学习艺术刺绣,组建起了一支艺术刺绣队伍。四大名绣虽美,可张小红不想走别人的路,她希望自己的绣品能展现家乡的特色。张小红的故乡新余有“中国夏布之乡”的美誉,那里用苎麻织成的夏布闻名全国。张小红给自己立了个大目标——把夏布绣发扬光大,让它成为中国“第五大名绣”。 

  夏布绣,俗称麻布刺绣,它起源于北宋,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要把这项古老的技艺发扬光大,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个著名的歇后语叫“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就是因为麻布质地硬朗,进针与出针都不能运用自如,绣起来费时费力。张小红潜心研究、不断实验,终于在2004年年底研发出软化夏布的办法,在保留夏布的肌理、纹路、色彩的同时,使材质变得柔软适于刺绣。 

夏布绣《寒林平野图》。 本人供图 

  解决了夏布不利于刺绣的问题,下一步就是针法。张小红结合民间刺绣和艺术刺绣技艺,创新了透底针、层叠针、通透乱针、芝麻针等6种适合夏布绣的针法,应材施技,应物施针,大大提高了刺绣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如在夏布绣作品《寒林平野图》中,张小红采用松针、交叉针、旋针等针法辅之夏布绣虚实透底针、浅浮雕针等多种特色针法,来突显松树斑驳的肌理感和苍劲挺拔的姿态,展现了夏布绣之美和自然之美和谐共生的融合之境。 

  夏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经数十道工序加工而成。张小红发现,苎麻特殊的纤维,加上自然的色泽,织就的夏布呈现宣纸般的质地,非常适合中国水墨画的刺绣创作,加上邱春林的点拨,张小红开始主攻山水类的国画题材刺绣。画家一笔,绣娘千针。有时候,一股细如发丝的蚕丝线根据刺绣需要还要分成几根。有的夏布绣作品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张小红不断精进自己的刺绣技艺,她充分利用手工夏布的自然肌理,绣制出粗犷质朴、典雅深沉的作品,将民间麻布绣升华为夏布艺术刺绣。 

夏布绣《松林图》系列。 本人供图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夏布绣,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2014年,张小红建起了夏布绣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2300多件(套)展示作品包括历年来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等国家级、省部级重要奖项的夏布绣艺术精品及其他民俗类藏品。张小红说:“参观者可以在博物馆看到夏布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要把夏布绣博物馆建成一个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热爱夏布绣。” 

  非遗传承,青年人是关键。青年人热爱非遗,传承非遗,非遗才能保持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张小红和团队与高校合作,请青年学生参与设计夏布绣文创产品。“守护和传承夏布绣这项古老技艺是我的使命。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夏布绣的传承创新中来。”张小红告诉记者。 

  传承发展夏布艺术刺绣技艺20多年,张小红和她的团队已免费培训绣娘上万人次,带动了很多人就业,在新余市形成了一个夏布绣文化产业集群。2014年,夏布绣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60岁的张小红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夏布绣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用一根绣花针,绣出了自己的锦“绣”人生,也开启了夏布绣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