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活动要闻 >> 正文

云游非遗·影像展 | 《非遗·本心》(传统表演艺术)

发稿时间:2020-06-10 13:2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非遗·本心》(传统表演艺术 音乐舞蹈类)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0日电(记者 韩玉)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今年首次尝试开展“云游非遗”全线上推广活动。作为本次活动重头戏,“云游非遗·影像展”已全面上线,10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在线进行公益性展播。“云游非遗·影像展”推出“拥抱身边的非遗”系列专题片,从传统医药、传统体育、非遗美食、非遗手工艺以及传统表演艺术五个方面梳理非遗资源,呈现当下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其中,《非遗·本心》(传统表演艺术)从音乐舞蹈和戏剧曲艺两方面着手,展示了中华传统表演艺术独特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脱离本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审美习惯的体现,作为承载人类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就集中反映出这一鲜明特质。在非遗十大门类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是其中最为绚丽多姿、赏心悦目,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类别。经过千百年传承磨砺,华丽婉转、源远流长,其数量之大,形态之多,范围之广,深得百姓喜爱。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伴随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喜好,各式各样的舞蹈应运而生。多姿多彩的舞蹈演绎着各民族流传久远的历史传说,倾诉着发自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催生出数不胜数、千姿百态的文艺载体。戏曲曲艺类的形态应该算得上是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其中既有以“唱念做打”来演绎主题的各种戏曲,又有用“口语说唱”来表现内容的众多曲艺。它们虽历经沧桑砥砺,几经沉浮,但从未止步,如同千万条涓涓细流融入江河,最终汇聚成为最具民族特点和风格的中华文化大海洋。而它们在现今社会的生存与传承,也经历了不尽一致的艰辛坎坷,渗透着各不相同的甜酸苦辣。 

  起源于原始歌舞的中国戏曲,有360种之多,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的戏曲百花苑。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剧种为核心,川剧、沪剧、曲剧、汉剧、粤剧、梆子、老腔等地方声腔剧种各领风骚,老一辈德高望重的名角大腕儿曾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完善和传承呕心沥血,奉献毕生。 

  传承二字在中国的文化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戏剧上表现尤甚。传承、发展、弘扬,这是非遗保护的核心要义,正是它驱动着无数非遗传承人无怨无悔,投入其中。目前,已挖掘抢救民间的400多种曲艺曲种,让群众喜闻乐见的花灯花鼓、琴书评话、相声杂耍等,重新焕发出艺术的璀璨之光。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