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话中秋 >> 正文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战机身躯打造师李世峰:用坚守“锤”炼出大国利剑

发稿时间:2019-09-12 15: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及主要商业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中国青年网西安9月12日电(见习记者 刘逸鹏 记者 綦智鹏 )那是双为战机打造身躯的手。这双手仅靠锤子就能参与一架战机机身70%零部件的打造。由于常年紧握锤柄,击打时所带来的反震力给虎口留下了道道伤痕,随着时间的流逝又早已与手掌原本的纹路模糊在一起,只有当握住这双手,才能发现,从指尖到掌心,手掌的每一寸肌肤,那深深浅浅的伤痕分外清晰。左手无名指,那道能将指头分割两半的伤痕,是最深的。

  这双手的主人却说:“在无数坚守在航空工业一线的工人群体中,这是一双普通的手,干钣金这一行哪有不受伤的。” 李世峰是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钣金构件厂高级技师,作为一名“大国工匠”,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们习惯叫他“李大师”,而李世峰内心深处却觉得自己难担这个称号,在他看来,哪有什么大师,自己只是做好公司和国家交办的任务,如果哪一天真的接受了这个称号,那一定开始走下坡路了。

  李世峰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李世峰还是更愿意将自己称为“钣金工”。“我的工作就是要把飞机构件上不平的地方敲平,因为如果有间隙机身就会不密封,有可能就从那个部位撕裂。在空中撕裂飞机蒙皮就像我们撕一张纸那么容易,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出生在中国航空城阎良的小镇,李世峰的父母是来西北支援三线建设的中国第一代航空人,天空中不时呼啸而过的飞机,父亲时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为航空生,为航空死”是长在李世峰骨子里的记忆。

  1987年,18岁的李世峰从西飞技术学院毕业,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西飞钣金厂。实际上,入厂考试成绩优异的新员工可以自主选择工作岗位,可李世峰没有选择那些轻松体面的工作,而是一头扎进技术难度极大的飞机钣金加工领域,在他眼里这是一个可以学到真技术的岗位。

  钣金加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技术的学习更是讲究“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初入钣金车间的李世峰有半年的学徒期,可他才刚跟随师父学习了两个月,师父便因病长期休息,都还没有“进门”的李世峰一时间成了“无头苍蝇”。

  那个年代走上工作岗位却没学会技术是一件无比丢脸的事情,在家休息了一个星期,李世峰再也坐不住了。他主动拜访厂里仅剩的两位老师傅,提出不收分文报酬,免费给他们打工的请求,终于重新有了学习的方向。

   李世峰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那段时间,每天早上六七点,李世峰就来到厂房,打好茶水,等着老师傅来到厂房开始一天的工作,干的全是又脏又累的活。可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分白天晚上地干,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白天,别人在闲聊的时候,他在帮师傅干活,边干边琢磨,边干边体会。晚上,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在学习。哪怕一天的工作结束,他还要坚持总结当天学到的东西。

  就这样,李世峰把整个工段老、中、青师傅的技术学了一个遍。在他的认知中,自己并不算一个聪明的人,他始终坚信,下苦功是提升钣金加工技艺的唯一道路。

  反复梳理,反复思考,反复实践。李世峰成了车间加工手法最独特的那一位,在近千次的敲修任务中,他手中的锤子落点轻柔而准确,修正表面平滑如初。在一项波音737-700垂尾关键零件的修正中,他一反常规操作,主动采用先滚弧度,自制切面样板,循序渐进地将弧度成形出来,圆满地完成了该项零件的加工任务,将“中国制造”牢牢铭刻在美国的波音飞机上。

  可相比获得波音公司外检的高度赞誉,更让李世峰终生难忘的是,在九三阅兵中,当五型参阅飞机飞过天安门城楼时的那份喜悦与自豪,因为那上面装有他亲手制造的机身零件。哪怕时至今日,再提起那时的情景,李世峰依旧无法止住眼眶中的泪水。

  相比因自豪和喜悦落泪,这位用双手敲打出几百架战机,用双肩担起大国航空梦的工匠,因愧对家人而不禁滑落的泪水却更加触动记者的内心。

  “工作起来就没有时间的概念。”

  三十多年的一线坚守,早上七点半出门、晚上十点回家,早已成了李世峰的常态。深夜接到紧急技术难题回到车间,凌晨两三点再回到家中,这些夜晚对李世峰的爱人来说都无比熟悉。

  李世峰始终记得,前些年,已经身患轻微脑梗的父亲骑着三轮车到厂区只为见上自己一面时的执拗。如今,85岁的父亲再也没有力气骑着车来看自己了,可李世峰依然很难回家见上父亲一面。

  舍小家,顾大局是根植在每一代航空人心底的原则底线。

  走在航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钣金构件厂的车间,各类重型机械产生的巨大轰鸣声充斥着耳鼓,锤头与飞机零部件触碰时爆发的尖锐噪音如利刃一般直钻耳道,牵连着头部神经诱发阵阵疼痛。可已经在这个厂房工作32年的李世峰却显得分外自然,没有丝毫不适,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眼前能看到的一切。

  李世峰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在整场采访中,记者必须要和李世峰保持极近的距离交流,而且要提高音量。因为数十年如一日的置身于长期嘈杂的环境,他的双耳早已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

  哪怕高强度的工作,损伤了他的身体,可李世峰从未怀疑过自己的选择,“能投身航空建设,在我看来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我从没想过退休,因为这份工作已经成了习惯,我没有办法闲下来。”

  下午一点四十,采访才完全结束,李世峰有一些略显焦急,“两点钟又要上班了,还有一批产品还急待加工。”简单告别后,他便匆匆离开。

  望着李世峰远去的身影,他对工作,对国家的那份纯粹深入人心。

  锤头敲打出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工业产品,更是一代又一代航空人对祖国前赴后继的一片赤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