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首页 >> 专题 >> 我有匠心 >> 匠人风采 >> 正文

吴昉:德语到日料,再到紫砂

发稿时间:2019-08-14 16:4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吴昉出生于1982年。2013年初开始做壶,至今做壶已经六年半。 

我有匠心第四届宜紫砂全手工制作品《·竹》 

  吴昉出生于紫砂世家,母亲1972年进了紫砂一厂。父亲先是在丁山建筑队工作,并作为当地最早劳务出国的工作人员,在国外工作了两年后回到了宜兴,调入紫砂厂成品车间工作,担任质检员。在1980年代,紫砂壶的销售并不是很好,所以父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从事紫砂行业。做紫砂壶的人都知道,你舒服了,茶壶不舒服;茶壶舒服了,你不舒服。冬天工作室不能开空调、开暖气,茶壶受热马上干裂;夏天也不能开空调,开了空调同样会开裂。把孩子送到大城市或国外去读书,是当时父母的普遍想法。 

我有匠心第四届宜紫砂制赛现场吴昉正在制 

  吴昉在南京读的高中和大学,2001年去德国又读了3年大学,学商务德语,获得本科学位。2004年回国后一直在上海工作。因为亲叔叔在南非,所以2007年去了南非,在南非待了7年半,开了个日本料理餐厅。他认为日料对视觉感官上的要求比中餐大。父母年纪大了,不愿意去国外,所以他选择了回国。刚回国的时候,因为长时间不在国内,有点迷茫,一时不知道今后该干什么。不过他回来的时候,紫砂行业也开始兴起,父母退休后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想着做壶是个手艺,也不用多跟社会打交道,于是他开始在父母的工作室里练练手。接着拜徐飞为师,在师傅的工作室里进修了3年。 

  现在吴昉已经开始独立工作。手上如果做了满意的作品,会过去请师傅指导一下,平时有事也会去师傅那里喝茶聊天,节假日也会到师傅那里去问候。 

  吴昉开始学做光器,然后一点点接触了筋纹器和花器。师傅徐飞做花器比较出名,但吴昉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成花器的。需要采风、观察自然,需要时间来积累对于做花器的感悟。所以他一点点地“靠近”花器和筋纹器。这次的参赛作品“语·竹”,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就是把各个方面做结合。单独一根竹子,太单调;而传统“一捆竹”的器型又太“花器”了一点,拿来比赛时间会很赶。所以干脆采用上面半个身筒是光器、下面半个身筒是“一捆竹”的造型来构思这把壶。茶壶有400毫升容量,单只手拿比较吃力,吴昉在壶把上面特意加了一个“小飞”,手放在上面可以拿得住,单手可以拎得起壶来,起到一个固定的作用。 

  吴昉的父亲教导他,做东西不要跟着市场走。市场的变动太快,今天市场喜欢花器,明天喜欢光器。匠人要做自己的东西,不要脱离传统,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做些改变。这次参赛的“语·竹”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演变。吴昉的构思是:有些人喜欢光器,有些人喜欢花器,有些人喜欢筋瓤器。结合在一起,大家可以坐在一起聊天了。 

  

  谈到现在紫砂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问题,吴昉说,网上号称几百元的紫砂壶,他会直接跟客户建议不要碰,因为真正用原矿泥料全手工做出来的紫砂壶是不可能用这个价格买到的。但是数千元的价格也会带给年轻人一定的负担。年轻人可能也会觉得紫砂壶给人一种比较古板的感觉。吴昉认为,根据年轻人的思维,改变传统的器形。在价格方面能让他们接受、匠人也能承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人亲近紫砂文化。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