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首页 >> 专题 >> 我有匠心 >> 匠人风采 >> 文字列表 >> 正文

吴志强:“火这一关,过去就是新生,过不去就是消散”

发稿时间1:2019-04-11 17:0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见到吴志强的时候,首先注意到了他用紫砂泥料做的香插,有小葫芦形状的,有圆圆的小盆形状的,玲珑可爱。招待我们坐下喝茶的时候,吴志强用他自己做的香插点上了香,既让时间一下子慢了下来。 

  吴志强说,这些手把件是他在车壶盖钮时顺手车的。别看手把件小,做的时间一点都不比大件少。虽然材料上少了,但做工上花费的时间更长。 

  1990年出生的吴志强是一个“新宜兴人”,没有出生在紫砂之乡,家里也没有做壶的长辈,从小没有受到过耳濡目染,更没有受过某位紫砂大师的言传身教。作为一个出生在安徽阜阳农村的孩子,这位新近崛起的紫砂壶匠人,有的是实在又励志的经历。

  2004年,14岁的吴志强初中还没毕业,坐了1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去福建一家机械厂做学杂工,一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资却只有300元。每天重复的工作很无趣,也很累。

  2007年,17岁的他来到宜兴,起先在一家机械厂做车床工,工作之余知道了宜兴紫砂,从而了解了紫砂壶,一下子就迷上了。那时候,他每天下班后就去附近的邻居家看做壶,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在梦里都在想做壶的事情。过了几个月,他坐不住了,给家里打了个电话:“我要学做壶。” 

  得到家里同意后,2008年,18岁的他拜了师。师父是一位很普通的民间艺人,平时也不会有多余的话,只是很认真地教授。除了吃饭睡觉,吴志强一天做壶时间超过14个小时,但他一点都没有累的感觉,反而越做越有劲。

  就这样,他跟着师傅学了两年多。“跟在师傅身边学徒两年,我真的非常感谢师傅对我的教导,至今10年过去了,师父的的言传身教还历历在目。” 

  吴志强每天9点半左右开始工作,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以后。比如客户定制了一把西施壶,那么这个月就做西施壶,定好什么泥料、什么容量,然后在个人公众号和客户微信群放出。今年农历1月到2月,他做了一批朱泥大红袍系壶型:宫灯、西施、潘壶、容天、君德、石瓢、思婷、德忠、虚扁、朱泥杯。农历3月,他做了一批本绿壶型:本绿子冶石瓢、本绿井栏、本绿德忠、本绿怀古、本绿小杯子。5月,他会做一批降坡泥壶型,还会做小把件葫芦、香插。2019年上半年的工作计划都已经安排好了。 

  9月15日出生的吴志强说自己想得多,想得细,代入感强,“不然壶不会做出这种效果”。 

  紫砂壶制作是一个传统的艺术,而传统的艺术是和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怎么在网络虚拟时代生存呢?吴志强说,现在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网络和手机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时间。但是,人的心不可能一直这样快下去,总有一个沉淀期。就像河水在流淌一样,不可能一直平缓,也不可能一直很快,但总是会有一个蓄积期。在蓄积期,人心就会沉淀下来,就会关注平时不容易关注的东西,比如书法、茶道、香道,这些艺术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当你深入了解茶道的时候,你就会不断钻研与茶道有关的事物,比如从玻璃杯到盖碗再到紫砂壶,这需要一个过程。

  紫砂壶分为5个点:料、形、工、韵、法。紫砂壶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有规矩的。壶型的大小和比例、壶嘴的弧度、壶把的弧度。“做壶的人要在这个舞台上跳舞,而不是想跳什么就跳什么。”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