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20年申遗,子孙万代共享

发稿时间:2021-08-02 10:13:00 来源: 工人日报

  20年申遗,子孙万代共享

晨曦中的开元寺东西塔。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伴随着一声清脆有力的落槌声,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主会场内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2021年7月25日,我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升至56项。

  福建泉州古称“刺桐”,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

  圆梦时刻 回首申遗路

  事实上,泉州的申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1年是泉州申遗工作启动元年,以“海上丝绸之路东端——泉州”开启申遗之路至今已走过了20年的岁月。2017年,“古泉州(刺桐)史迹”项目首次申报世界遗产。2018年,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根据国际专业咨询机构意见对项目做出了“发还待议”的决议。

  “会后,我们支持泉州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开展合作,对项目做出重大调整,将项目名称调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重新梳理申报点的组合逻辑,提炼突出普遍价值,提出以宋元时期我国的海洋商贸重要历史为对象的全新主题。”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闫亚林在7月26日于泉州举办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道。

  同时,遗产点从原来16处增加到22处,新增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安平桥、顺济桥遗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6处申报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沈睿文在《2019—2020年度安溪青阳冶铁遗址的发掘和初步研究》的报告中表示,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是国内首个科学考古发掘的块炼铁冶炼遗址,碳14年代测定和陶瓷类型学研究表明,其生产集中于宋元时期。当时这里生产的铁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

  建章立制 站在新起点

  申遗成功并非是终点,而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的新起点。

  内设图版、视频、互动触摸屏;展陈501套共663件文物展品;以两朵象征泉州的刺桐花为标,位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主体楼一层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迎来了第一批参观者。

  就在泉州申遗成功的第二日,包括“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展示馆在内的13个系列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

  活态利用 共享遗产之美

  “我的家就在天后宫旁,这里也是伴随我成长的地方。”一个还有些稚嫩的童音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传出。定睛一看,年仅13岁的许馨月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天后宫的历史。从8岁至今,她已经在这里当了6年的义务讲解员,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讲解服务时间超过300小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00后“资深”志愿者。

  今年已经84岁的吴秀满自小就在市舶司遗址边长大,退休后,她和几个老邻居自发组建了“市舶司遗址文物保护小组”。在近10年的时间里,她和邻居们从未停下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的脚步,不仅发动社会人士捐款,修复了水仙宫部分建筑,设置了泉州市舶司文史纪念室,还承担起了义务讲解员的角色,向天南地北的人讲述市舶司的故事。“这里的文化宝藏是所有泉州人的荣耀,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护市舶司。”

  从初中生到耄耋老人,在泉州,人们对遗产的热爱和守护早已深入人心。申遗成功后,泉州将在制度保护基础上,做好专业保护和活态保护相结合,引导草根、民间的力量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推动遗产保护写入村规民约;设立面向校园的遗产通识课程,组织遗产保护公益活动,让遗产保护和传承代代相传。

  泉州遗产多数是活态的,文物及其保护充满人间“烟火气”。因此,既要完善制度保障、加强政府引导和专业保护,同时也要把保护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转变为惠民利民的实在举措。

  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表示,泉州将实施29条古城街巷综合整治、挂牌保护古厝古建筑、改善提升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在22处遗产点设置标识系统,提供多种语言智慧讲解;规划建设南外宗正司、市舶司、德化窑、磁灶窑、安溪冶铁遗址等系列考古遗址公园。让泉州百姓、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都能共享世界文化遗产带来的宜居之美、文化之美和品质之美。

  李逸萌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