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福建泉州举办:为电影文学创作和编剧交流搭建崭新平台

发稿时间:2023-03-28 14:14: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作为电影作品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基石,堪称一部影片的灵魂,也是观众对一部电影最关注的部分和优质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张丕民、童刚、闫少非、刘恒、王兴东、黄建新、宋智勤、张思涛、唐科、江平、江海洋、陈国星、卢奇、周新霞、曹久平、黄丹、窦春起、马维干、张光北、叶宁、皇甫宜川、赵宁宇、汪海林、赵卫防、高雄杰、李胜利、张弛、马跃、袁媛、吴楠等知名电影业界人士日前齐聚福建泉州,参加由中国影协、福建省电影局、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福建省影协、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广播电视台、鲤城区人民政府、泉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系列活动,共同助力优秀电影剧本创作推介、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以“致敬编剧”为主题,涵盖第一届“中国影协杯”荣誉影展、中国电影编剧论坛、电影文学论坛、电影编剧之夜、电影文学之夜、“宋元中国 海丝泉州”采风、电影大师课、第13届“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电影剧作推介之夜等系列活动。活动旨在打通电影制作产业链,进一步推动电影与文学的联动发展,为编剧和作家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加深文学与电影的联结,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3月26日晚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闭幕晚会暨第13届“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电影剧作推介之夜上,《邓小平小道》(编剧王兴东)、《悬崖之上》(编剧全勇先、张艺谋)、《长津湖》(编剧兰晓龙、黄欣)、《守岛人》(编剧陈力、丁涵、赵哲恩)、《我的姐姐》(编剧游晓颖)、《奇迹 笨小孩》(编剧周楚岑、修梦迪、文牧野、韩晓邯、钟伟)、《爱情神话》(编剧邵艺辉)、《又见奈良》(编剧鹏飞)、《兰心大剧院》(编剧马英力)、《人生大事》(编剧刘江江、宇敏)获得年度十佳电影剧作荣誉。

第13届“中国影协杯”年度十佳电影剧作名单

  “文学剧本就像电影的‘基因’”

  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闫少非在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表示,伴随着新时代伟大征程的强劲步伐,中国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前景光明、未来可期。从源头抓起,从根本上推动电影创作繁荣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电影工作者的一项光荣任务。他表示,中国电影编剧周将推动文学创作与影视化改编良性发展,努力为电影文学创作和编剧交流搭建平台,为优秀电影剧本创作和产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与会的编剧同仁和电影界朋友,将在这个崭新的平台上,畅谈创作心得、广泛凝聚共识,为中国电影编剧事业加油助力。

  在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会长张思涛看来,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在“中国影协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成为我国电影文学工作的新平台,也必将促进电影文学工作的新发展。他认为,近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广大创作者对电影影像本性与文学本性的不断深化探索。

第一届中国电影编剧周开幕式现场

  在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铸就电影文学新辉煌”为主题的中国电影编剧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编剧、作家刘恒认为,编剧是劳动在生活第一线的文化工作者,也是电影创作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作为个体的生命,编剧要处理好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一位编剧要面对自己对世界感受越来越迟钝、固有成见越来越深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不断摆脱困境、战胜自己,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北京影协主席,著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表示,中国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极为密切,导演常常会站在作家和编剧的肩膀上创作影片,电影编剧与导演的关系,就如同作曲家与指挥家的关系。他认为,电影文学剧本不仅是影片拍摄的基石,也具有文学审美的价值,是电影创作过程中极重要的环节。在中国影协电影数字技术工作委员会会长,著名导演、编剧江海洋看来,电影是以时间为轴线的空间艺术,通过影像展现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文学剧本就像一部电影的“基因”,是一切影像元素诞生和发展的基础,可谓重中之重。

  著名表演艺术家卢奇认为,好角色离不开好剧本,因此好演员与好编剧是密不可分的。演员一定要深入理解剧本故事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角色的生命经历与精神状态,只有研读透了剧本,才能塑造出生动、鲜活、感人的人物形象。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周新霞表示,研读剧本是开展电影剪辑工作的必要准备,文学剧本的主题选择、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艺术风格,都会对剪辑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剪辑的风格和技巧,应当服务于影片整体的艺术要求和剧本的创作设定。

中国电影编剧论坛现场

  “努力让作品产生最大化的审美力量”

  在电影文学论坛上,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著名编剧马维干认为,将文学作品转换成电影剧本,需要独到的眼光与独特的方法,自己更喜欢将故事性较强、具有人文情怀的小说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他认为当下的电影编剧要更多地在生活中汲取养分,同时努力练好基本功、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贡献文学与情感的力量。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秘书长、著名演员张光北回忆了参演电影处女作《芙蓉镇》时的往事:当时所有演员在熟读小说原著《芙蓉镇》后,集体前往影片拍摄地永顺县王村镇体验生活三个月,在此期间他们根据对各自饰演人物的理解,创作了大量即兴戏剧小品片段,并汇总到谢晋导演那里。最后在作家阿城与谢晋导演创作的文学剧本中,就融入了很多即兴戏剧小品的元素。他坦言,电影剧作与电影表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编剧汪海林看来,文学家与作家更多是要让读者与自己的作品产生共鸣,或者说要寻找与自己在审美和情感上相似的目标受众;而电影编剧却要尽可能“征服”更多与自己在审美和情感上不同的目标受众,让自己的作品产生最大化的审美力量。这种区别是由文学相对个人化的创作模式和电影相对产业化的创作模式决定的,因此想成为优秀的电影编剧,一定要处理好个人艺术表达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

  青年导演、编剧袁媛表示,有些一腔热血的青年编剧之所以无法创作出打动人心的剧本,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生活阅历太浅,这导致他们的作品缺乏某种真实感和艺术质感,无法通过充满丰厚细节与动人情感的故事和人物传达自己的艺术追求——这种细节与情感无法靠冥思苦想得来,而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当中积累出来的,因此青年编剧一定要走进生活、深入生活。青年编剧吴楠十分赞同她的观点,表示编剧创作人物和故事的过程,其实反映的是其观察时代、理解生活的能力,任何故事和人物都不可能脱离时代的土壤而产生,因此青年编剧一定要多跟不同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当下时代的思潮,这样创作出的剧本才能引发更多观众的共鸣。(李博

责任编辑:田昕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