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考古手铲挖出“七三一”遗迹,在文物中看到近现代中国

发稿时间:2024-06-07 12:3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2024-06-07 07版)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7号监狱遗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物指的是古代的东西,而对辽宁丹东的基层文物工作者李辉来说,他多年来跋山涉水寻找的“文物”,很大一部分诞生于近现代。当他带着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站在鸭绿江断桥边,望江水滔滔,人流如织,这处丹东最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1911年建成、1950年被炸断的一座铁桥。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采访团走进东北,途经丹东。这座城市有着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史,也由此诞生众多“年轻”的文物。

  史料记载,丹东是甲午海战、甲午陆战以及日俄战争陆战在中国的首战之地;东北抗联在辽宁发动过6400余场战斗,其中5700余场发生在丹东;丹东还是抗美援朝战争出征地,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触目即是抗美援朝战争的遗迹。

  李辉说:“只要你跨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门槛,首先就要熟悉文物资源。那么,你就必须先了解与掌握文物名录、文物档案,再走向田野去认知文物本体。在认知文物本体的同时,还要结合属地可能存在的文物资源情况,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寻找和发现。”

  多年来,李辉几乎没什么休息日。他查找和购买史志、地方志和国内外相关书籍,从史料中寻找丹东的历史文化遗存,标注了上千条可能存在的文物线索;然后,通过卫星地图和历史地图“按图索骥”,利用周末和假期,几乎走遍了丹东的山山水水。

  李辉是一个“斜杠中年”:“我当兵前学过建筑预算,拿过预算员证书;入伍后当炮兵计算兵,也熟悉军事侦察、军事测量等方面的知识;上军校时修过结构力学、工程力学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对文物保护项目等方面的知识也触类旁通……”

  寻找文物是“大发现”,也是“大冒险”。一个在野外寻找抗联遗址遗迹的阴雨天,李辉从湿滑的岩石滑落下坡地;在考证东港市长安镇佛老村庙沟山烽火台时,他触动了茂密丛林中的一窝马蜂,嗡嗡声铺天盖地;在考证凤城市大堡蒙古族乡爱路村吉星砬子山城遗址时,他又差点一脚踩到一条两米多长在石岩上晒太阳的乌梢蛇……

  2018年前,丹东市抗美援朝革命文物记载22处,公布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处;5年来,在李辉这样的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遗存总数增加至近500处,被确认为不可移动文物165处,其中已确认并公布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是丹东近现代史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辉组织各县(市)区,开展实地踏勘遗址遗迹线索200多个,新发现遗址遗迹80余处,将东北抗联遗址遗迹总数,从原有24处增加到110余处,确认为不可移动文物62处,其中有2处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层文物工作者的寻访让尘封的文物重现,在距离丹东800多公里之外的黑龙江哈尔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也将考古的时间范围拓展至现代,发掘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昭昭罪证。

  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现保存遗址27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真实记录了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细菌武器研制,准备和发动细菌战的全过程。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3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行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记者跟随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特聘研究员、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李陈奇,穿行遗址,看到四方楼等主要建筑设施只剩废墟。李陈奇介绍,1945年8月初,日本战败已成定局,为了保守秘密,七三一部队全员参与毁灭罪证,焚毁资料、炸毁设施和设备、残杀被实验者。

  罪证被掩埋,但不会消失。李陈奇介绍,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衔,对细菌实验室及特设监狱(“四方楼”)、锅炉房、地下回水池、焚尸炉、瓦斯实验室、瓦斯储藏室、结核菌实验室、兵器班、航空班以及细菌弹壳制造厂等10处遗址进行了连续、大规模发掘,面积3.3万余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1000余件。

  “爆炸穴点和焚烧掩埋灰坑的发现,是七三一部队毁灭罪证的直接证据,是不可多得的无可争辩的第一手证据。还纠正了口述回忆和资料记述中的一些错误,比如发现特设监狱的房间并非均等,而是有大小区别,意味着使用功能的不同。”李陈奇说。

  最近的一次考古勘探是在2019年,发现了七三一第一仓库遗迹4处和病毒实验室地下遗迹。

  “在考古学界,从开始认为宋金之后不考古,到现在明清也考古,而通过我们在七三一部队旧址的工作,充分证明了包括抗战遗迹在内的近现代遗迹,也要考古。”李成奇说,“用考古学的方法保护抗战遗迹,延长了考古学的下限,这是具有开拓性的。”

  2023年,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接待观众310万人次;鸭绿江断桥每年有游客约100万人次。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新馆和旧址核心区于2015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迄今接待国内外观众1260万人。

  今天,无论考古工作还是世界遗产,都不仅仅着眼古代。今天的现实终将成为未来的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沧桑风云,理应作为“文物”和“遗产”,被发现、被保护、被看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