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观古迹风物 览浙东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

发稿时间:2024-06-09 14:01:00 来源: 人民日报

  绍兴东湖以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闻名于世,大运河的其中一个点段就在此处。图为绍兴东湖景区。

  绍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油画作品《绍兴古桥》。

  李光永绘

  绍兴仓桥直街的宝珠桥。

  潘国绍摄(人民视觉)

  绍兴市迎恩门风情水街夜景。

  绍兴市委宣传部供图

  浙东运河博物馆大门。

  潘静超摄(人民视觉)

  一条古运河,两岸皆人家。浙东运河西起浙江杭州西兴古镇,流经绍兴,东至宁波,充分利用浙东山川形势,连通河湖、穿越阡陌、润泽沃野。千百年来,浙东运河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相依相伴,融入了地产风物,激扬着智慧才华,滋养了灵秀柔情的江南气韵。

  2014年建成的绍兴运河园位于浙东运河越城区段主干河道,全长4.5千米,是体验浙东运河鲜明地域特点的上佳区段。2020年4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发布,绍兴据此在原运河园的基础上,谋划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3年建筑施工与布展,浙东运河博物馆于2023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展陈面积9100平方米,系统呈现了浙东运河丰厚的自然与人文历史。

  ——编 者

  浙东运河始于春秋时期的山阴故水道,西起杭州西兴古镇,流经绍兴,东至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全线可以分为西兴运河、山阴故水道、虞甬运河、四十里河、慈江—中大河、刹子港—西塘河、姚江、甬江等河段,全长239公里。

  如今,古运河依然航船辐辏、工商并茂,发挥着水利、航运、生态等重要作用,是我国至今仍在沿用和保存最完好的运河之一。

  一部浙东运河宏伟史诗

  古运河边,一座外形简约大气、黑白灰色调的建筑静静矗立。高低错落的结构,大面积留白的墙面融入玻璃元素,入口处似鱼鳞又似水波纹的装饰设计,让浙东运河博物馆充满新旧交融的艺术美感。

  浙东运河博物馆以“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为主题,通过文物、沙盘、影像等多元载体,向公众展示“一部浙东运河宏伟史诗、一篇越地文化璀璨华章、一幅宁绍山水风物画卷”。

  从浙东运河的最初形成到逐渐繁盛,千百年来,这条古运河经过多次修缮保护,见证城市发展,福泽两岸百姓。近年来,古运河进一步得到保护传承利用。博物馆重点展示了2500多年来浙东运河工程体系及水运的演变,以及浙东运河历史地位、技术与文化遗产价值。

  进入博物馆,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气势恢宏、雕刻生动的《浙东地区山水大势图》与《浙东运河水利形胜图》浮雕,运用“古韵今作”的雕刻手法,描绘浙东运河的历史。浙东运河“静静流淌”在长卷中央,两岸立体雕刻着运河周边的各个城域及重要地标建筑,山水风貌与堰、坝、闸、桥等水利设施穿插其间,全方位展现运河沿岸的历史价值与人文内涵。整个大厅在灯光变幻和投射图案映射下,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千古名河济天下”展厅内,一处工程技术总览沙盘尽显浙东地区“河网密布、地势南高北低”的特点。立体沙盘上自南而北呈现山地、平原、滨海三级台阶式地形特征,明清时期不同年代的重点水利工程设施点缀在山川河脉间,从工程角度阐述浙东地区河湖遍布、湖汐横溢、水利与航运工程方面因地制宜的特点。

  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跨越诸多南北走向的自然河流,所经之处河道水位高低悬殊,又受潮汐影响,因此水利与航运工程建设困难重重。浙东人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造起堰、坝、闸、桥等诸多水工设施。

  以“闸”为例,这是浙东运河上常见的水工设施之一,余姚斗门闸、绍兴三江闸、西兴永兴闸都是典型代表。展厅内以三江闸水利设施微观模型为例,让观众能直观了解闸的构造。观众通过在一旁的电子特效屏幕上操作,点击不同选项,依次可了解三江闸的功能、工程技术、形式规格等。“闸”能起到挡潮、平衡水位、防止水灾的作用,确保水位稳定和航运通畅,这与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桥梁一起成为浙东运河的特色,是重要的运河遗产。

  一篇越地文化璀璨华章

  时至今日,浙东运河仍是宁绍平原灌溉、输水的主干水道,在保障浙东地区农村用水需求、助力乡村经济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此外,运河也承担了重要的运输通道作用。

  浙东运河博物馆目前展陈文物257件(套),尤以越王者旨於睗青铜剑瞩目,它是勾践之子鼫与的用剑,正面有铭文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有铭文为“者旨於睗”,因而能够判断其主人。此剑完整无缺,亮泽如新,虽历2400多年,依然风采依旧,足以展现当时越国高超的青铜锻造技艺。除此之外,一些青铜鱼钩、青铜镰与青铜锄展品,展现当时越地生产生活面貌;而如越窑青瓷、黄酒、丝绸等展品,则以实物形式展现出浙东运河沿岸特色。

  在南宋,浙东运河进入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浙东运河的航运、灌溉、防洪、排涝作用得到综合性发挥。

  明清以来,许多绍兴地方文化之所以能通行天下,也离不开包括浙东运河在内的大运河。绍兴黄酒之所以享誉天下,得益于富含多种矿物质的运河与鉴湖水;包括越剧、绍剧等绍兴地方剧种之所以能登上全国舞台,也与运河息息相关。而今运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遗产,则助力绍兴成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一幅宁绍山水风物画卷

  运河两岸,桨声欸乃,水推船移。浙东运河塑造了一方因水而兴、依水而居的风土人情。水乡社戏、背纤号子、龙舟竞渡、酒酿飘香……别具一格的村风民俗,映照出运河人家勤劳的身影和多彩的生活。

  在浙东运河博物馆第二展厅“千古名河济天下”“枕河人家”章节中,由古及今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场景生动再现。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展示着运河沿岸城市图,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沿岸的风土人情,箍桶、做杆秤、弹棉花,水上菜市、修伞匠、老码头……展厅中逼真的乌篷船模型,让不少老绍兴都不禁赞叹一句“道地”。

  流水连酒坊,绍兴的东浦、湖塘、白塔洋等地都是远近闻名的酿酒之地,孕育出了越红酒、女儿红、加饭酒等各类酒。博物馆内,各种酒的样品、与酒有关的器物等悉数展出,其中一款青瓷温酒器,在冬时可将其置于炉上,炉内置炭,器内置水,圆孔内置酒杯,以火温水,以水温酒,足以体现运河沿岸浓厚的酒文化。

  四舱船是旧时老绍兴常见的一种大型货船,如今已不多见,而在浙东运河博物馆,可以一饱眼福。“越风河韵铸人文”展厅中的四舱船模型按实物5∶1缩小打造,中间货舱有三道档,隔成四小舱,这便是四舱船名字的由来。四舱船全套白篷,舱板齐全,是用于将粮食、盐从运河捎往内河的搬运货船。

  江南多河湖,绍兴水乡社戏是旧时在绍兴农村和城镇中组织的戏剧表演活动。在浙东运河博物馆,通过展板介绍、模型演示、纪录片轮播等方式,刻画了“社—戏”相融、相合的场景。只见一艘艘传统乌篷船载满观戏者,在水上戏台周边围成一圈,戏场锣鼓喧天,戏台上精彩故事轮番上演,“闹场—彩头戏—突头戏—大戏—收场”——水乡社戏的热闹直观地呈现。如果想要看一场地道的社戏,可前往离博物馆将近20公里外的安桥头村,鲁迅《社戏》里描写的看社戏场景正是这里。

  徜徉博物馆,可观可听可感的展示让民俗更加深刻生动。展厅内的越歌百曲体验项目,让参观者沉浸在曼妙越歌声中,听越剧小调,品越地风韵。通过《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越剧老唱片,结合精美的人物与舞台绘画,观众的思绪徜徉在古越悠久的历史中,与运河的波涛一起缓缓流淌。

  走出博物馆,运河沿线的迎恩门水街、八字桥历史街区、银皋埠大桥周边、东鉴湖区域等,都成为运河经济文化一颗颗明珠,让游客流连忘返。近年来,随着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不断推进,沿岸自然风物与人文风俗更加紧密结合,文化及生态优势尽显,形成了充满越地特色的水之旅诗画风情线,促进了生态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