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艺术热词:勾勒时代文化图景

发稿时间:2025-01-15 16:50: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李万万(全国艺术名词工作办公室秘书长)

  近日,“2024中国艺术50人论坛”正式发布全国艺术学科十大研究前沿热点词——“艺术疗愈”“人工智能艺术”“中华生活美学”“艺术赋能”“艺术乡建”“可持续时尚”“中国舞剧”“中华文化标识”“游戏出海”“跨媒介艺术”。通过这些热词,我们能窥见当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新方向、新态势和新思维方式,可以感受到艺术学科如何打破自身界限并联合其他学科助力社会发展,更能感知到融合与创新的时代脉搏。

  探寻艺术发展新视角

  作为2024年度热词之一,“艺术疗愈”不仅是艺术领域学术研究的新焦点,也是当代社会应对心理健康挑战的新举措。随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人们对精神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显著提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开始走进医院、社区、校园和互联网平台,用更柔性、更具包容力的方式帮助人们疏导压力和表达情感。

  纵观近年来艺术疗愈在临床和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发现艺术在治疗心理问题方面的神奇作用:许多康复中心引入绘画治愈法,帮助抑郁症、焦虑症患者释放负能量;借助音乐的“精神按摩”,言语表达不畅者和孤独症患者成功开启表达与交流之门。可以说,当代艺术不再局限于“养眼”的功能,更成为“治心”的方式。

  此外,艺术疗愈的价值还体现在教育和社会服务上。对青少年而言,通过绘画、戏剧以及电影制作来理解自我、表达自我,能有效减轻成长压力、助力人格塑造。对老年群体或特殊人群而言,艺术活动能成为一种“没有门槛”的交流渠道,不必过多拘泥于语言、身份和文化背景,几笔色彩、一串音符就能让大家在欢笑与创作中彼此靠近。

  正是因为看到艺术疗愈在各个领域的积极效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从业者开始跨界合作,共同推动艺术疗愈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模式的扩展——有人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艺术干预机制,也有人更关注艺术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连结。各种探索都指向同一个共识:艺术在与社会学、心理学相互渗透的过程中,还兼具创造力和社会关怀。

  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

  当今时代,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激荡出一波又一波惊喜与颠覆。其中,“人工智能艺术”(AI艺术)显然是2024年最受瞩目的关键词之一。通过算法生成的绘画、音乐、诗歌等迅速破圈,不仅让观众耳目一新,也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能否成为创作主体”“人工智能艺术是不是真正的艺术”等话题的讨论。

  在传统观念中,“创作”似乎是人类的专属,因为艺术往往根植于情感与经验。但在AI的世界里,机器模型也能通过深度学习吸收大量艺术风格,进而根据指令输出令人惊艳的作品。那么,来自机器的“灵感”究竟应被视作纯粹的技术产物,还是某种新形式的艺术表达?无论答案为何,人工智能都在刷新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原来算法里也可能蕴含一份别样的美学理念。

  除了AI艺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以及数字媒体艺术也在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跨媒介艺术”就彰显了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与碰撞。以前,艺术形式往往各自为政:画家画画、导演拍片、作曲家谱曲,而如今通过VR/AR技术,“画面”“声音”“装置”等元素得以在同一个交互场景中互相交融,观众不仅能看、能听,还能沉浸其中地玩。

  “游戏出海”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另一个焦点。随着中国游戏产业的飞速发展,“出海”的游戏不仅将娱乐属性带到全球市场,也顺势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架起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桥梁。一些艺术团队在游戏中融入传统绘画、舞蹈、音乐等元素,赋予游戏更多艺术气息,让玩家在冒险闯关的同时感受到艺术之美。

  科技革命带来的艺术创新,加速了这个时代艺术边界的突破,让创作者与观众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想象力自由”。艺术学科不仅呈现出前沿科技与艺术表达融合的鲜活局面,更进一步体现出艺术所具有的跨学科、多维度的生命力。

  为传统文化焕新提供载体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拥有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而言,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是一个充满挑战又极其重要的课题。

  2024年度热词“中华生活美学”恰恰折射了当代中国人对传统美学价值的全新理解。古人从山水花鸟中汲取灵感,讲究“天人合一”,这种审美精神也悄然渗透到现代人的日常设计与生活方式中。

  而“中国舞剧”近年来的频繁“出圈”,更是让全球观众看到了古典与现代艺术在同一个舞台上相互辉映的场景。同样,“中华文化标识”也在不断升级。如今很多博物馆、文创品牌、网络平台都在积极挖掘整理传统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让传统文化以新潮方式亮相。这种对“中华文化标识”的积极建构,反映了国人对自己文化认同感的增强以及文化自信的提升。

  “艺术乡建”这个热词,同时兼顾文化与社会责任。2024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社会组织来到乡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传承传播地方文化,同时也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发展。

  成为社会运行的“润滑剂”

  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对于艺术学科而言,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也是一道重要命题。

  热词“可持续时尚”便是对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越来越多的品牌和设计师开始思考如何让“时尚”从过度消费的代名词变成“注重环保”“崇尚简约”“关怀社会”的实践。艺术除了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教育、创新乃至公益领域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有了“艺术赋能”这一年度热词。这说明艺术不再仅仅是供人欣赏的“玩物”,而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不能仅仅专注于创作本身,而应越来越多地思考创作和作品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正是这样的思考与探索,让艺术学科的价值变得越发深厚。

  2024年全国艺术学科研究前沿十大热点词勾勒出一幅全新的中国艺术图景。透过这些热词,我们可以看到:艺术不是被动地记录时代风貌,而是主动与社会同行、与科技共振;艺术学科正以崭新姿态穿越旧边界、拥抱新媒介,并在融合与创新中快速发展。

  艺术不仅属于创作者、艺术场所和专业领域,它还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正如上述热词所揭示的那样,艺术融合的时代已经来临,其所携带的创造力将浸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艺术将继续迸发活力,以更加柔性的方式进入经济、社会、科技等方方面面,为人们带来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愿我们都能以“融合与创新”为导向,用艺术思维去迎接未知挑战,去构建更加包容、多元、富有创造力的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5日 13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