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词翰并妙 春意盎然——集字春联漫谈

发稿时间:2025-01-19 10:52: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何学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春节临近,集字春联在网络上渐成风尚,可谓异彩纷呈,春色满目。然而,春联对语言艺术、书法艺术两方面都有很高要求,想要把集字春联做得妥帖而精彩殊非易事。

   集石鼓文对联“鲤鱼出水荐鲜硕,天鹿鸣囿乐康平” 吴昌硕

   集汉隶春联“千里潮平两岸阔,万山花满九州春” 方泽亚

   集《张猛龙碑》春联“和气四时,畅怀年大有;清辉万宇,极目世同春” 方泽亚

   集王铎行书春联“饶韵和声鸣盛世,无边春色满神州” 方泽亚

  五代后蜀国君孟昶曾于某年除夕亲自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是最早的春联。南北朝骈体文达到鼎盛,南朝永明体发展到唐代近体诗,格律越来越成熟、定型,为对联完善创造了条件。但是,对联的规范成熟,春联的普遍流行,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清代康熙年间文人陈尚古所著《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大概这是春联得以在民间普遍流行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明清以来,春联日益成为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吉祥物”。正如俗语所说:“有钱没钱,贴对子过年。”

  对联的基本规则是:上下联字数相等,句子结构相同,对应的词性相同,对应音步的平仄属性相反;文从字顺,符合基本语法;上下句各自独立,而情事相类、文义完整,彼此配合,两相呼应,有对称与平衡、统一与变化之美。除了对联的基本特点之外,春联又有切时、切题的特殊需要。春联的核心主题是“春”,必须让人感到有盎然春意扑面盈怀。描写新年、开春的新气象以及表达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憧憬是春联的重要主题,核心内容离不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福禄寿喜、富贵吉祥。

  古代民间春联只求字迹清楚、便于识读,基本采用行书、楷书、隶书,按照基本的书体规范书写即可。也有文人仕家对春联书法有更高要求,书法境界必须与文采匹配,应该行笔雄健、笔酣墨畅、风格典雅、雍容华美。集字春联的出现正与这些需求有关。

  “集字”最早就是一种书法术语,主要指利用前人书法字迹而萃次集成书法作品,显示出对于书法经典的重视。历史上有两次集字行为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意义。据传南朝梁武帝萧衍收藏了一些王羲之法帖,从中挑选了一千个尤其出色的字,令殷铁石钩摹出来。但是,这一千个字杂乱无序。梁武帝要求周兴嗣将其缀连成一篇文章。周兴嗣竭尽心智,编成了四字一句的《千字文》,文意通畅,朗朗上口。另一则有名的集字发生在唐代贞观末年,唐太宗为玄奘译经写“序”,太子李治为此写“记”。京都长安寺庙公推僧人怀仁以王羲之行书集字。怀仁深谙书道,他借来内府所藏王羲之字迹,一一择字摹写,历时二十五年,方才缀成碑文,汇总勒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集王圣教序》。前者是“集字成文”,后者是“据文集字”,都凸显了对于书法的注重。

  从名碑名帖等书法经典中选字集成对联,就是集字联。从本质上来说,碑帖首先是文字文本,其次才是书法文本。但是,经典碑帖往往是书法性高于文学性,集字成联所包含的书法动机是不容忽略的。集字联在清代中叶已经非常流行。张伯驹说:“清代书法,嘉、道后分碑、帖两派。而集碑、帖字为联者,亦盛行一时。”(《素月楼联语》)但凡有点名气的碑帖,都被用于集联。《兰亭序》尤其受到青睐。嘉道年间梁章钜说:“王右军《兰亭序》字,执笔者无不奉为矩型,近人有集字为楹联者,亦自巧思绮合。”(《楹联丛话》)甲骨文、金文、汉隶、魏碑、唐楷以及行书、草书的知名碑帖都成为集字成联的依据。丁辅之、吴熙载、何绍基、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罗振玉等等很多书法家都是集字联的高手。

  以碑帖作为集联素材,既可以兼用其文字、书法两方面的文本属性,也可以忽略书法而仅仅利用其文字载体属性。但原则上说,“集字”要摹用所集碑帖的原字,否则就失去其本义。民国初年,秦文锦在上海创立艺苑真赏社。此社首先用拓本剪贴的方法呈现对联的形制,再借助珂罗版等现代技术,以传统的宣纸线装形式印行了《碑联集拓》等一批书法集联的书籍,迥然不同于此前的“集字”出版物,令人耳目一新。正如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所说,优秀的书法作品都具有“随字变转”的特点。也就是说,书法经典中每个字的笔势、字形服从上下字组合关系的要求,不能独立论其优劣。比如《兰亭序》有二十一个“之”字,各具情态,被人津津乐道,其关键不是差异,而是每个“之”字都符合所处位置的特定需要。各个字处在原作的系统关系中时非常妥帖,单独抠出拼合成一行却未必协调。集字联在选字、排布、调整方面很需要花费一番心思。

  吴昌硕有一副《石鼓文》集联:“鲤鱼出水荐鲜硕,天鹿鸣囿乐康平。”此联描写了太平安乐、生意盎然的景象,其内容完全可以当春联使用,吴昌硕多次书写此联,其中也有以红色洒金宣纸书写的。但是,常人一般不会将古文字用于春联。明清文人的集字对联蔚为大观,遗憾的是,集字春联却极为少见。这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是春联具有通俗、直白、夸张、浓烈、张扬、功利、烟火气重等民俗特征,而文人审美则追求理性、淡雅、内蕴、含蓄,对春联的参与热情不高;二是民俗产品具有“集体创作”的色彩,不断被借鉴、改造,很难形成文人著作权标记;三是“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联受时效限制,户外风雨侵蚀导致存留时间很短,室内春联的传播效应又很有限,影响力不够持久,不能满足文人要名就誉的需求;四是简单直接地一挥而就比较省事,犯不着大费周章地去集字;五是碑帖的词汇、用语难以满足春联的特定风格要求。

  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集字春联迎来了新的机遇——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审美追求空前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热潮,张贴春联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人们对春联的内容和书法的品位也更加讲究。书法产品的丰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也为集字春联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集字”的制作路径更加显著地由上文提及的“周兴嗣模式”向“怀仁模式”转化。

  世易时移,春联必须与时俱进。应该把流传至今、具有经典意义的传统春联筛选出来,加以利用。比如,“花好月圆人寿,时和岁乐年丰”“瑞日祥云弥宇宙,春风和气满乾坤”“家祥世衍无疆庆,国泰天开不老春”“北斗初回,天上五云呈瑞;东风乍暖,人间万物争春”。还可以把《楹联丛话》等等相关著述里面的吉祥联语根据春联的特定要求加以编辑修改。比如,“千里潮平两岸阔,万山花满九州春”“国泰民安千岁福,光风嘉月四时春”“千祥开岁通佳气,百福肇春有胜缘”“饶韵和声鸣盛世,无边春色满神州”“玉树瑶林照春色,物华天宝呈瑞光”“千欢万悦,贵寿无极;五福四祥,融昌大来”“和气四时,畅怀年大有;清辉万宇,极目世同春”。再就是根据需要重新创作辞藻、含义、风格都富有时代气息的春联。在春联书法方面,当代人对米芾、王铎等人行书的那种饱满、飞扬的风格非常青睐,对汉隶、魏碑、唐楷以及赵孟頫行楷的经典作品也颇为喜爱。张怀瓘说:“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书议》)这在集字春联上似乎体现得更充分。碑帖名品的字数有限,过去集字范围受到很大局限。现代计算机技术算力强大,能够根据几十个字衍生出风格统一的完整字库。社会大众几乎可以据此从心所欲地制作出书法风味浓郁的“集字春联”。如果在组合时进行必要的剪裁、调整,依样书写时重视行气、笔意,则一定能写出词翰并妙、生机勃勃的集字春联。

  文字内容喜庆、吉祥,具有繁荣、热烈的氛围感,书法风格与经典碑帖一脉相承,如千江映月,相即相融,集字春联以此传达出普天同庆、岁月静好的喜悦心情,必将获得更广泛的热议和追捧。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9日 12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