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市博物馆:陇上风华映崆峒
发稿时间:2025-01-19 10:52:0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博物馆里看宝藏】
光明日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曹敏
在道源圣地崆峒山下,平凉市博物馆(新馆)自2019年开馆以来,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成为感悟平凉历史、传承平凉文化的“旅游打卡地”。
平凉地处丝路咽喉,是联通中原与西域的锁钥重镇,素有“西出长安第一城”“陇上旱码头”之称。悠久的历史、便利的交通造就平凉丰富多元的文化面貌。
甘肃平凉市博物馆外景。甘肃平凉市博物馆供图
明代鎏金铜玄武。甘肃平凉市博物馆藏
依托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而建的平凉市博物馆,收藏有各类文物藏品21961件,2020年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馆体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中央展馆搭配四方角楼凸显汉唐风格,错落雅致的亭台楼榭点缀富有内涵的景观小品,形成古朴典雅的园林式景观。
目前馆内常设“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泾河激浪——平凉革命历史陈列”“道源崆峒——道文化陈列”“汉风藏韵——佛像艺术陈列”四大特色展览,生动展现了平凉历史文化、人文风貌和文物珍藏的风采,广受观众好评。其中,“陇宝泾华——平凉历史文化陈列”入选国家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名单。
“近年来,我馆影响力持续扩大,2024年参观人数突破85万人次,节假日期间更是爆火,仅‘十一’黄金周,就接待观众7.98万人次,单日最高参观量达1.6万余人次。在2023年度国家一级博物馆影响力评估中,我馆名列榜单前茅。”平凉市博物馆馆长王启峰介绍说。
步入展厅,仿佛畅游于历史画卷,起笔落笔之间诉说着时光的沧桑。
东汉博山盖神兽纹铜樽纹饰繁缛华丽,造型生动细腻。樽盖上錾刻重峦叠嶂的博山及龙、虎等神兽和羽人形象。羽人是飞化成仙的引导者,《楚辞》有云:“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与腹部仙气翻腾的云海及龙、虎、鹿、熊、兔等瑞兽遥相呼应,共同描绘了古人的精神世界。
馆内现藏5枚隋代铜虎符,文物价值和关注度都很高。它们系1974年出土于庄浪县,当时一共出土14枚。虎符即兵符,是我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秦、汉。这些虎符均呈立虎状,形状大小略异,制作精良,表面鎏金,背面胸部有“十”字形凸榫,符身正面阴刻篆书“永安府”字样,背面阴刻楷书“右翊卫”“右骁卫”“永安四”“兰丰二”等字样,说明当时虎符是经统一编号严格管理的。
“平凉历来是屏障关中、控御西域的要地,一次性出土14枚虎符足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虎符作为战争的信物,是研究隋代平凉军事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平凉博物馆陈展部主任寇少丽说。
明代在平凉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朱元璋建国后分封诸子,拱卫皇权。从宣德五年(1430年)韩恭王驻藩平凉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末代韩王朱亶嵴由此逃往庆阳,十位韩王在平凉历时213年,对平凉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馆藏中,韩王亶嵴造鼎形铜炉是国家一级文物。它器形硕大,造型精美,整体呈鼎形。文物有一对S形高耳,鼓腹、圜底,有三条兽首吐舌形高足。颈上部饰凸弦纹,中部浮雕夔龙六条,雷纹衬地,肩部饰二道凸弦纹,腹部錾刻“时大明崇祯三年岁次庚午季春,韩藩太妃国母董氏、韩王亶嵴妃慕容氏虔造”及纪年、造者、监造、工匠等59字铭文。这件铜炉是为数不多明确记载末代韩王朱亶嵴相关信息的文物,为参观者追寻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线索。
平凉还是中国道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崆峒山以“黄帝问道广成子”而闻名天下,被尊为“西来第一山”。平凉市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鎏金铜玄武,作龟蛇缠绕状,蛇头高耸,乌龟后望,与蛇对视,龟甲蛇鳞清晰,造型生动逼真,是崆峒“道源文化”的重要见证。
作为一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平凉市博物馆是连接着过去和现代的桥梁,它以静雅的姿态和丰富的馆藏向往来的游客述说着平凉历史文化的动人故事……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9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