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非遗过年 让诗情与年味彼此交织

发稿时间:2025-01-24 13:2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于欢/摄

  我的春节从冬至开始。仿佛一声铃响,节物相催,再不开始准备就要被甩在后头啦!要洒扫门庭待春风、要置办新桃换旧符、要烹羊宰牛湛清酤……我调令着家里的一切,迎接一场名为“春节”的狂欢。

  准备年货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童年记忆里,置办年货的过程是一场漫长的雪地跋涉,外公一手拽着我、一手拉着货车,在年货大集间穿梭,买新衣服、买糖果炒货、买鲜花盆景,买崭新的一切。祖孙二人对着清单查缺补漏、肩扛手提,在奔走间堆叠出一个富足闲适的正月。岁月变迁,当我成长为家庭的节日“话事人”,琳琅满目的商品均可在倏忽间配送到家。购置年货,成为另一番关于传统文化与个人审美的“开卷考试”。

  依照我的年货“日历”,冬至起便要在家中张贴“九九消寒图”作为年画,有时是九画九字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有时是美人托腮赏九朵九瓣的梅花,每日涂一笔、染一瓣或在空白处记录简洁日记,色满则春至。

  当然,我家的年画不止这一种,这几年我又开始迷恋版画。木版线条古朴流畅、构图饱满鲜艳、内容缤纷有趣,年前找一个周末去趟杨家埠,拓印一沓回来送朋友或在家中张贴,对新年的希冀也随着“连年有余”“文武财神”“天官赐福”铺陈开来。制作版画的过程也是有趣的节日消遣,去年春节,我买了一套版画DIY材料包,节日期间跟朋友和家人在胶板上套色,再印刷在传统云龙纸上,一幅彰显着传统意趣的“旗开得胜”图,为悠长假日添彩增趣。近几年,像这一类“新国玩”还有许多,科技发展降低了传统游戏的技术门槛,3D打印糖画笔、卯榫积木套装、云南甲马雕刻工具等产品,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非遗手艺人”,在喜庆气氛中体验创作的快乐。

  中式审美的“年味儿”离不开花灯的烘托,网上的花灯年货种类繁多,醒狮、螃蟹、蝙蝠、石榴等造型各异,我最偏爱烙印着地域特色、凝聚着历史传承的非遗花灯。亲手制作鳌鱼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购买的材料包,将繁杂的竹篾编织成骨架、绷上不同颜色的织布,非遗技艺随指尖翻飞,既赞叹其卓绝也欣喜其美丽。厦门同安的油纸灯笼我也眼馋了许久,需要寻觅本地的老师傅定做。因为无法邮寄,不少年轻人会跨越千里去寻找。竹篾为骨、绵纸为皮,红绿颜料“打花”,龙虎形象跃然纸上,再涂上清油防水增亮,新年悬于房梁下,寓意“添丁(灯)进财”。时代日新月异,审美穿越千年,我们一次次被传统之美、造物之美所折服,在手作中传递浪漫,承接这随岁月而来的新年祝福。

  好花须买,皓月须赊,选购年宵花也是一门学问。从小到大,家中过年总少不了几盆灼灼其华的蝴蝶兰,而我则习惯再添上几把鲜切水仙花或水仙盆景,将花与灯融合,制成水仙花灯。据说,这是福建漳州一带的民俗,根据《水仙花志》里所写的步骤,制作花灯时,要采撷花瓣舒展的单瓣水仙浮于水面,在花蕊中滴入菜油,再插入灯芯草(聪明的现代人可以偷懒买“过蜡”的烛芯),于夜间点燃。花灯亮的那一刻,霎时间烛光逐水波,潋滟成星光点点,宛若琉璃世界。而水仙花独特的碗状黄色花蕊、白色花瓣又构成了“金盏银台”的绝妙意象,让我得以于幽香间与古人共享一段风流。

  安排一场春节期间的非遗旅游,也成为年前我要囤的“新年货”。吸引我的目的地,往往有浓厚的节庆氛围。今年,我们全家决定去徽州过一个“徽式大年”。除了独特的徽派建筑、徽州烟雨,最令我期待的是那里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汪满田鱼灯、瞻淇鱼灯。自千年前起,每到过年,村民们便会走上街巷,舞动起大大小小的鱼灯相互嬉戏。旗幡幢幢、锣鼓喧天,正应了那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情与年味彼此交织。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新春的方式。元宵节前后,我还计划去河南赶一场绵延千年的“音乐节”——马街书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赶到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汇集于此,说书亮艺。这里没有舞台,人群围聚处即是舞台。这里没有“角儿”和“腕儿”,全凭对曲艺的热爱与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我幻想自己站在平原中央,耳畔是三弦、大鼓、坠子、评弹的声音,在春天的第一缕风中,感受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几年,不同地域的传统民俗让我大开眼界,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着新的时代光彩。被各种传统美学“圈粉”的自己,也下定决心要努力为它们鼓掌、呐喊,发挥我作为观众的力量、助力传承。

  随着乙巳蛇年的脚步渐近,我需要再一次检阅我心里那一份年货清单,环视家中陈列摆设是否已就位、“仓廪”是否已充盈、手机里的行程规划是否完美,就像童年外公拽我的手一起置办年货时那样。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