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马东峰:良渚博物院是一所大学校

发稿时间:2025-02-07 10:1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良渚博物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良渚博物院供图

  这个春节,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热闹非凡,展览、活动不断。天南海北的观众相聚于此,在博物馆里欢欢喜喜过大年。

  除了常设展外,良渚博物院在春节期间特别奉上“宜子孙——汉代玉器集萃”跨年特展。展览汇聚175件/组珍贵文物,种类涵盖玉器、陶器、青铜器等,其中有58件/组国家一级文物、1件禁止出境文物。

  1月29日-1月31日,良渚博物院开启“过个文化年——知识点红包发放活动”。这个特别的红包内含汉代玉器展和良渚文化展厅的科普内容,为观众带来知识点满满的新年祝福。

  1月30日-2月3日,良渚博物院开展6场主题社教活动,包含“探秘良渚——良良的世界绘本配套课程”、玉器大发现亲子互动、雕刻玉器、错银工艺制作木牌饰等,为观众展现一场集观赏性、文化性、互动性于一体的新春文化大餐。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重要的是让观众愿意走进来。”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表示,当前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研究更贴近观众的需求,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在担任执行院长前,马东峰曾从事考古工作,历任杭州历史博物馆(杭州市文物考古所)考古部主任、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在他看来,不论是从事文物研究,还是文物保护相关工作,都让自己获得很强的幸福感。

  “考古更多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博物馆则是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让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马东峰觉得,考古为博物馆提供基础,“当你对文物本身有了清晰的认知,你做出来的展览展示会更加丰富和精准”。

  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供图

  “我们不仅要研究良渚文化,还要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社会心理和观众需求。”马东峰说,“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完善展览展示体系,做好文化传播。”

  就相关话题,马东峰近日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

  一座关于良渚文化的专题馆

  中青报·中青网:2024年5月18日,良渚博物院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相较其他一级馆,良渚博物院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马东峰:良渚博物院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它是一个专题馆,和考古、遗址之间的关联度很强。

  博物院内的基本陈列展览主题是“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3个展厅,重点展出良渚文化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此外,博物院还突破了考古遗址专题博物馆所面临的策展选题范围小、专业性较强、文物艺术之美关注度缺乏等问题,以良渚文化为原点,构建起涵盖研究型原创展、国家大型展会、线上展览的展览新体系,如“文明之光的折射:特殊儿童艺术展”“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展”等。

  中青报·中青网:玉器是良渚博物院的特色之一。在设计和规划上,对于玉器的展览和展示主要有哪些考虑?

  马东峰: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用“玉魂国魄”来概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良渚博物院用这四个字作为关于玉器展厅的主标题。玉器蕴含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体现良渚遗产价值的一个重要物质载体。玉器的展示,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从中理解良渚文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玉器本身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也是我们要着重展示的。

  玉钺组合。良渚博物院供图

  “一把玉锥散落地面”

  中青报·中青网:除了文物,良渚博物院的建筑本身就颇具参观价值。在建筑和文博结合方面,良渚博物院已推出或者计划推出哪些活动?

  马东峰:良渚博物馆是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2007年的作品,他于202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大卫·奇普菲尔德的作品以轻盈简约、低调和优雅著称。

  良渚博物院从建筑设计初期,就十分关注如何结合建筑阐释、解读良渚文化。整体建筑的很多元素,就是从良渚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一把玉锥散落地面”是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良渚博物院的理念。从外观看,博物院犹如4个盒子,这取材于良渚遗址中一个墓葬中出土的一组玉锥形器。博物院的建筑整体坐落于湖上,立面采用了素雅的石灰石材质,风格粗犷简约,较好地与周边山水景观相融合。

  建筑和博物馆本身是相得益彰的。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保证审美的同时,我们既要讲建筑的故事,又要注重它和良渚文化之间的关联。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承。

  中青报·中青网:良渚博物院周边配套游览的地方非常多,比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等。博物院是否结合周边的这些地点,推出一些面向公众的活动?

  马东峰: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一个“1+3”的展览展示体系,包括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老虎岭遗址公园,以及瑶山祭坛。

  良渚遗址面积非常大,整个区域内共有300余处遗址点。这些遗址点都非常重要,但是有些点位很多观众难以看到或关注不到。现在我们正在修建良渚文明探索绿道,把整个良渚遗址的遗址点串联起来,有一部分已经投入使用。

  此外,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有一个对外开放的考古基地,这是一个真正的考古现场,观众可以到这里体验考古工作。

  良渚博物院神人兽面纹展示。良渚博物院供图

  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

  中青报·中青网:在社会教育方面,良渚博物院打造了哪些主题品牌、特色课程?

  马东峰:近年来,良渚博物院基于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不断推出科普文章和读物。例如,目前已推出科普图书《中国早期文明丛书》、绘本《五千年良渚王国》等。

  良渚博物院积极推进良渚文化进学校、社区、老年公寓、企业等;同时运用社会参与、跨界合作、互联网传播等方式,探索良渚文化活态利用的有效路径,逐步确立了良渚特色的博物馆教育理念。我们发起“一起:寻找文明之光”计划,致力于推动全民化、无差别化的博物馆教育服务;打造“良博奇妙夜”“世遗×非遗”“良·雅·集音乐会”“良渚讲堂”等全年龄段覆盖的社教品牌,向公众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

  数字化也在展览展示中得到广泛应用。良渚博物院多次举办数字展,例如“一起:寻找文明之光”特殊儿童数字美术馆、“鸟迹虫文:良渚文化刻画符号虚拟体验展”等。在常设展厅,观众戴上AR导览眼镜,也可与良渚文明“零距离”接触。博物院官网还推出了常设展虚拟导览,足不出户,观众便能真切感受到良渚文化。

  玉琮。良渚博物院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近年来,良渚博物院在文创开发上有哪些创新尝试?

  马东峰:文创开发是传播良渚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我们关注文创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更多关注其中的社会效益。

  通过自主开发、品牌合作等方式,目前良渚博物院已推出文创产品600余款,涵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贵金属、饰品、家纺、益智玩具、工艺品摆件、食品、箱包、服装服饰、纪念品11个大类。例如,馥郁良渚系列香薰产品获2024浙江省“浙派好礼”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评选文博文创产品类银奖;良渚文化的少量玉璧、玉琮上刻画有鸟立高台形态的特殊符号,羽栖香台氛围香薰灯以此为灵感来源,将古老艺术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与此同时,良渚文创积极参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览会、“杭州奇妙夜”、温州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杭州文博会等大型展会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玉璧。良渚博物院供图

  中青报·中青网:你觉得未来的博物馆会是什么样子?

  马东峰:未来,我们希望将博物馆展览展示、研究、传播的体系建得更加完善。我们要积极发挥博物馆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引领作用,用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为观众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07日  08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