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眼中的年味中国
发稿时间:2025-02-11 10:22: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扫一扫 看专题
编者按: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底蕴。
2025乙巳蛇年,我们迎来了首个“非遗版”中国春节。
当“中国时间”成为“世界时刻”,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展开融媒体作品征集活动,鼓励青年以文字、影像的形式记录“青年眼中的中国年”,展现青春视角下的年味中国。
“赛博空间”中,天涯共此“俗”。腰鼓打出新节奏,麒麟舞出新形式、糖画绘出新花样……在年俗的稳定传承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感受春节热闹氛围的同时,重思春节的历史意蕴,创新年俗的呈现方式,为春节这部厚重的文化史书,赋予更鲜活、更灵动的青春色彩。
——————————
英歌舞
2月2日,汕头大学大三学生廖思林在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人民公园参加“文化潮安多彩非遗”嘉年华活动。汕头大学 林师毅/摄
英歌一响,万人空巷。今年春节,汕头大学的廖思林同往年一样,拿起槌、扮上相,跟村里的英歌舞队参与了数场表演。
从初中起,廖思林便与英歌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的同学大多已放弃,唯有他坚持了下来。他笑称自己曾是“刺头学生”,却在英歌舞中找到了归属感:“练着练着,心就收住了。”
台下,廖思林苦练基本功,扎马步、练招式,十年如一日;台上,“招式一摆,动作就在心里行云流水”。上大学后,廖思林多次在校园活动中展示英歌舞。但他坦言,英歌舞讲究集体气势,独自表演总觉得“像缺了魂”。
去年秋天,廖思林向学校提出组建一支校园英歌舞队,申请经费购买鼓槌、从网上“挖”来名师公益指导……从“一人独舞”到“集体亮相”,如今,廖思林组建的英歌舞队已经吸纳了55名成员。
新的一年,廖思林希望带着自己的英歌舞队“亮相”更多的舞台,让传统的英歌舞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安塞腰鼓
2月5日,延安大学大四学生李嘉航在山东省海阳市招虎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安塞腰鼓表演。受访者供图
头上扎着白羊肚手巾、腰间系着红腰带,百名陕北汉子手拿鼓槌敲响腰鼓,激情燃动,响彻黄土地。延安大学的李嘉航就是腰鼓队中的一员。
作为“非遗进校园”的最早一批受益者,李嘉航在小学时就学会了安塞腰鼓。跟着村里的腰鼓队,他从黄土地,跳到2024年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年会、平凉市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等一台台大型活动。
“情绪要有股能劲,挥槌要有股狠劲,踢腿要有股蛮劲,动作要有股狂劲,前进时要有股冲劲,收缩要有股稳劲,打起来要有股疯劲,总体要有股虎劲。”李嘉航是团队中最年轻的鼓手,在表演中,他经常有自己的“巧思”。比如融合多元流派,他将大蹲转身往前跨的那一步跳得更高,并且是双腿起跳,更有“猛劲儿”。
李嘉航坦言,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深知在这片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条件有多艰苦,而他们的精神却十分富足。“安塞腰鼓从陕北农村打到北京天安门,打到世界各地,而永恒不变的是一代代鼓手内心的精神力量!”
糖画
国家开放大学大四学生王岐洋在郑州糖画店观赏自己的糖画作品。 受访者供图
今年春节,一位顶着蓬松卷发的00后手持糖勺,在新加坡用手中的糖浆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绘制非遗糖画。他就是目前就读于国家开放大学的大四学生王岐洋。
王岐洋从小就在糖罐旁跟着爷爷制作糖画,如今他已经成为王氏糖画的第四代传承人,所教授的近百名学生遍及海内外。王岐洋每天还在社交平台通过视频直播向大众表演、讲解非遗糖画的制作,单场直播观看量最高达580余万人次。
直播中,王岐洋对各种图案信手拈来。刚开始学糖画时,为了画好一个爱心形状,他就学了两年。现在的他“随着画得越来越多,脑袋里好像有了图案的数据库,只要告诉我图案,基本上都能画出来”。
在王岐洋看来,老手艺要活,就得会七十二变。在糖画制作中,除了继承传统的纹样技法,他还会结合剪纸、皮影、书法等元素来丰富糖画的表现形式。在未来,王岐洋希望带着他的“糖画宇宙”走向更远处,让糖画成为世界解码东方美学的动态密码。
舞麒麟
1月29日,云南农业大学大一学生陶柄辰与来自西南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大学生在曲靖市麒麟区南城门广场参加“千人舞麒麟”活动。合肥工业大学 张恒恺/摄
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一场“千人舞麒麟”的春节文化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53万人观看。对于云南农业大学的陶柄辰而言,今年春节无疑是他生命中值得自豪的一个春节。
曲靖又名“麒麟城”,麒麟在当地人心中象征着吉祥幸福。读初中时,陶柄辰就跟随非遗龙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曲靖市龙狮运动协会会长何健学习舞龙舞狮。今年,陶柄辰不再是观看者,而是和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一起扛起了舞麒麟的重任。大年初一,麒麟点睛、麒麟采灵芝、舞麒麟等表演一一登场,紧接着50只“麒麟”组成的队伍开始沿着主干道向前。
相比于往年,今年舞麒麟的线路长达2.5公里,与麒麟区各行各业组成的34辆花车,30个方阵共同进行路演,参与表演的志愿者也更多。陶柄辰的弟弟今年刚读小学一年级,也在观演的人群中看哥哥表演。“人们围绕着麒麟聚集在一起,盛大而热烈,年味也在此刻被具象化。”陶柄辰说。
数字年画
春节期间,来自西安美术学院的温璐蕊制作了一款电子年画,并将其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一电子年画以敦煌纹样为基底,呈现出蛇形图案与几何纹理交融的图样。
学习动画专业的温璐蕊对解构传统纹样很感兴趣。她坦言:“课堂上播放的现象级动画作品《万华镜》就启发我们,传统纹样经过变形重组,能在动画镜头里展现让人震撼的美学张力。”
在她眼中,龟背纹的长寿寓意、云纹的流畅线条,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可被“翻译”成现代叙事的文化密码。
每当碰到自己很喜欢的传统纹样,温璐蕊首先会考据纹样背后的社会、宗教等背景,然后再运用图形矢量软件保留纹样原有韵味,最后局部拆解重组和创新纹样。
“传统文化是滋养创作的沃土。”温璐蕊计划未来投身角色设计领域,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游戏、动画中的视觉语言。“当龟背纹出现在各大品牌中,当云纹流转于电子屏幕,传统文化便真正拥有了时代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