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非遗塑“哪吒”: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发稿时间:2025-02-25 10:33: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甄铭杰展示彩塑“小哪吒”。张玉荣/摄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太乙真人的“坐骑”用两把刀帮哪吒和敖丙的肉身塑形,动作流利、一气呵成。在安徽宣城,80后皖南彩塑非遗手艺人甄铭杰凭着几把木制塑形刀,将哪吒、六臂哪吒、敖丙等形象从影片“带”进现实。

  最近这些日子,他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埋头苦干10小时,制作一幅影片中东海龙王敖光形象的浮雕作品。他说,这个作品难在人物神态上,要表现出龙王出场时的孤傲,还有龙的动态造型与水浪的搭配效果等。

  《大圣归来》中的大圣形象、《白蛇:缘起》中的宝青坊主形象……甄铭杰的这些彩塑作品均作收藏使用而非商业售卖,或是带青少年练习彩塑时作为实物模板。他说,这是向国产原创动画电影团队致敬,向优秀的创意文艺作品和丰富的东方美学致敬。

  甄铭杰的家乡在广东江门开平市,20年前,他在辽宁大连学习雕刻时,认识了一个来自宣城市旌德县的同学,经过聊天了解,就和他来到宣城发展,在此成家、定居。往后的20年,甄铭杰与皖南彩塑在这片土地上相伴、成长。

  “这些年,经历过多次失败和迷茫,但我始终相信,只要真心热爱一件事,就值得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彩塑对我来说,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每一次塑造角色、打磨作品,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他说。

  2019年8月,《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后,甄铭杰就被剧情和角色打动,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尝试用彩胶泥制作出小哪吒和敖丙的形象。不久前,他又改进了小哪吒形象,并做出了影片中出现的六臂哪吒的形象。

  “《哪吒》不仅是中国神话的再现,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映射。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在这些故事中找到共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并为之自豪!”

  他觉得,制作的过程,也是向电影制片团队学习和致敬的过程——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打造更多富含东方美学色彩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甄铭杰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彩塑的“微观世界”里,他的工作室里陈列着百余件作品,很多作品带有浓厚的徽派色彩。比如,一幅令人垂涎欲滴的臭鳜鱼彩塑作品,经得起观众近距离观看,具有极高仿真度。“为了追求极致的细节,我买了鳜鱼来当‘模特’仔细观察,还要考虑鱼烧熟后的肉质、鱼鳃变化等细节,力求逼真。”

  这些年,甄铭杰招收了一些宣城本地以及全国各地前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他的工作室团队成员大多是90后、00后。他的徒弟刘晔虹还受聘成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美育教师,今年开始在该校教授彩塑与彩绘实训课程。

  他带团队完成过的最复杂的作品是一个花戏楼,长1.8米、宽0.5米、高1.2米的戏楼屋顶上,3万多块瓦片、20个脊兽、8个鳌鱼。其中,他们制作出了金色的木雕、黑色的砖雕、灰色的石雕,以及在戏台上唱戏的人物形象,就连头饰、戏服都反复推敲打磨,纤毫毕现。

  眼下,他活跃在一些青少年公益活动中,教感兴趣的小朋友制作哪吒等人物形象,普及彩塑知识。他希望用这些作品向青少年传递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

  “生活中会有很多困难和质疑,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选择自己的路。不要被外界的标签定义,也不要被一时的挫折打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只要坚持梦想,勇敢前行,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甄铭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25日 04版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