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向宏:大力发展高质量网络文艺 铸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发稿时间:2025-03-07 09:04:00 来源: 中国网信杂志
郝向宏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文艺网(北京)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大力发展高质量网络文艺,是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也是铸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的关键路径。网络文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基因,强调“两个结合”,坚持人民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发展道路,在文明互鉴中凝聚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共识,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的恢宏实践催生网络文艺蓬勃发展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擘画了网络文艺发展的宏伟蓝图。十年来,网络文艺走出了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繁荣发展之路。据统计,我国网络文学平台驻站作者总数约为2929.43万人,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8亿个(多平台非去重数据),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网络视听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2023年包括长视频、短视频、直播、音频等领域在内的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为11524.81亿元。2024年11月18日,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工作办公室发布《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入选作品公示》,“网络文艺”首次作为单独类别被列入我国最高层次的文艺评奖,为网络文艺创作确立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具体标杆。
网络文艺在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过程中产生众多精品力作。网络文艺担当着为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网络文艺精品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文艺发展的靓丽标识。近年来,网络文艺聚焦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地展现新时代精神气象。网络纪录片《我们的赛场》聚焦平凡人物生活,以小切口大背景的有效融合展现了“何为贵?和为贵”的蓬勃力量。《陶三圆的春夏秋冬》立足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背景,通过三代人接力扶贫脱贫的故事描绘了“中原第一村”的创业图卷。网络文艺正在以普通人的烟火生活与奋斗足迹,绘就波澜壮阔、昂扬奋进的新时代新征程画卷。
网络纪录片《我们的赛场》围绕贵州“村超”“村BA”赛事,聚焦平凡人物的生活故事,展现“何为贵?和为贵”的蓬勃力量。图为视频截图。
网络文艺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筑人民真善美精神家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络文艺蕴含着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丰富精神内涵,众多彰显中华文化韵味与风度的网络文艺作品不断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浴血无名·奔袭》壮阔书写小人物的勇气和伟大,点燃观众保家卫国、热爱和平的爱国情怀。《我的阿勒泰》细腻描写百姓生活情感,传递出清新质朴、开朗自信的生活哲学。这些作品蕴藏着激励新时代中国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力量,网络文艺正在以蓬勃的生命力构筑人民真善美的精神家园。
网络文艺在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文艺是世界语言,中国文艺是世界感知中国、理解中国、亲近中国的心灵通道。《2024中国网络文学出海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规模达到43.50亿元,同比增长7.06%。《大国重工》《复兴之路》等16本中国网络小说被收录到大英图书馆中文馆藏书目,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窗口。“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网络文艺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奏响中华文明胸怀天下的时代最强音,成为主动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新形象的最佳方式。
网络文艺在文化与科技的相互交融中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规律。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让网络文艺在互联网时代焕发蓬勃的生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新方法。摘获全球年度游戏大奖TGA(The Game Awards)两个奖项的《黑神话:悟空》,以精彩流畅的战斗设计、精细还原的古建景观、完美融入的文化元素,为网络游戏和当地文旅带来新机遇。河南卫视《2024中秋奇妙游》借助沉浸式、数字化方式,打造具有中国内涵、中式审美的国风舞台。在大数据、云计算、5G、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赋能下,网络文艺正在打破创作边界,以全新业态、全新形式、全新体验不断涌现,成为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文艺新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迫切需要网络文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新征程上,网络文艺蕴含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文化力量,饱含着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丰富精神供给,担当着为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网络文艺精品的时代使命,对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网络文艺为中国式现代化充盈强大精神力量。从“两个结合”中寻根,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探源,从文明交流互鉴中受益,网络文艺自觉融入价值引领,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成为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主力军。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首次举办网络文艺与文化强国建设分论坛赢得积极反响,中国文联“弘扬优秀文化,助力青年成才”2023年高校线上公益课活动成功入选2024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网络文艺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主题宣传,聚焦改革开放、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大国重工等议题,激发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国文艺网推出的《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为什么是中华文明?》等入选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网络正能量文字”榜单。网络文艺积极展现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审美理想融入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场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多次在网络平台出圈,深受年轻观众喜爱。《中国奇谭》以传统文化内核和当代气质“破壁”“出圈”。“春节”“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唐宫夜宴”“典籍里的中国”等一大批创新产品带动文博热,“国潮风”吹进国漫、文创、戏剧、音乐、舞蹈、网游等各个领域。
网络文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创新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动力。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交织融合蕴含蓬勃的生机和丰富的潜能,对文艺生产与传播模式持续产生重大影响,成为“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的生动注脚。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融合文生文、文生图、文生音乐和文生视频,实现从创意构思到视听呈现的人工智能全流程再造;腾讯《和平精英》数字敦煌版本实现30万人同时在线游览,构建文化体验新维度;网络综艺《我们仨》引入人工智能导演“爱芒”优化节目的制作流程;数字人“厘里”化身出题官亮相优酷全新真人秀《盒子里的猫》;模仿网络玄幻小说进行人—机共创的“个性化”作品《天命使徒》字数超百万;大语言模型对《红楼梦》程高本续作的风格模仿达到高准确率,为经典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考据工具。2025年新年伊始,DeepSeek横空出世,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文艺的深度融合正引发多维度变革。作为新兴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艺的创新创造力持续释放,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络文学阅读市场规模达404.3亿元。网络文艺在丰富和拓展网络视听服务,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作出新贡献。微短剧多样赋能,“微短剧+文旅”形成浩大声势,短视频平台催生“数字游民”新职业群体。
网络文艺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活跃社会环境。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年间,逐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网络社会,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稳居全球第一。庞大的用户规模标识网络文艺的“大众化”程度,蕴含强劲的发展动能。快手老铁用直播重构乡土文化记忆,B站UP主用混剪解构经典进行青年表达,网络作家用“无限流”叙事实验文明可能性,农民工诗人在抖音写诗获百万关注。沉浸体验、剧本娱乐、互动影游、数字艺术、线上演播等新业态发展有效推动了审美与生活、人文与技术、实用功能与社交情感的深度融合,更好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情感消费、情绪消费、审美消费、精神消费等需求。网络文艺作为最具产业生态属性、蕴含创新驱动基因、拥有规模经济效益的文艺形态,坚守人文经济共荣共生的同时,高度关注人文关怀、情感关照、价值关切。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殷墟博物馆新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等陆续开放,“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的文博游火爆。“China Travel”热度不减,越来越多外国游客领略华夏山河之美、人文之美、文明之美,亲眼见证开放、自信、文明、安全的中国。
高质量网络文艺吹响中国式现代化巍巍巨轮劈波斩浪的新时代号角
新时代新征程,网络文艺要坚持把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人民立场、展现文化自信,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培育发展动能,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以蛇行千里的劲头接续奋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锚定网络文艺发展的思想根底。高擎思想旗帜强化责任担当,推动网络文艺始终遵循正确方向前进。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工作,持续做好“习艺强国”工作室等网络新媒体产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升网络文艺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持续开展“读懂中国读懂党 讴歌中国讴歌梦”等品牌主题文艺活动,展现网络文艺工作者为祖国讴歌、为时代放歌、为人民献歌的良好精神风貌。
坚定网络文艺繁荣的人民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展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将时代发展的全新面貌与历史文化的丰厚积淀相融合,推出更多将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化为“精神血脉”的精品佳作。突出人民主体性,聚焦思想伟力和奋斗精神,书写充满泥土味和烟火气的鲜活实践。
笃定网络文艺驱动的数智力量。支持技术赋能,充分发挥技术革新在提升表现力、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流程,推动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推进《全国文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工作规划(2024-2026)》实施,推动文艺资源数据转化取得新成效、网络文艺内容生产实现新突破、网络传播能力得到新提高、文艺信息应用达到新水平。推动“人工智能+文艺”行动,加快培育建设文艺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中国文艺网等媒体建设文艺科技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文艺科技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布局国家人工智能与文艺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文艺领域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支持文艺领域大模型建设。
奠定网络文艺壮大的人才队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对网络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深度贯通“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进一步健全制度机制,加大政策供给,在引导创作中发掘培养人才,在培养使用人才中推动创作更多优秀作品。加大力度实施全国中青年网络文艺人才培训工程,持续开展网络文艺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培训,提升网络文艺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创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突出价值引领,发挥教育培训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注重专业训练,发挥文艺创作示范性支撑性作用;强化自律约束,发挥先进典型引领性榜样性作用;坚持综合施策,发挥联动机制的整体性协同性作用;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助力建设天朗气清的新时代文艺新风。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加快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和汇聚一批既懂中国传统艺术又掌握现代科技工具的复合型人才,在文化新业态日新月异的实践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
来源:《中国网信》202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