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凌云
上海博物馆与日本POLA美术馆合作的“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中,莫奈是参展作品最多的画家,有六幅画作在展览第二单元“舞池中央:印象派画展与印象派的诞生”中得以全方位展示。画作涵盖了莫奈从1870年早期对自然主义的描绘至1900年世纪之交对工业文明的凝视,代表了莫奈不同阶段的绘画风格,也从侧面折射出19世纪欧洲从田园牧歌到蒸汽时代的文化转型。
作为法国印象派绘画的奠基人之一,莫奈的艺术成就为现代艺术开辟了新路径,对后印象派、野兽派乃至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莫奈的艺术作品及其创作实践,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对抗信息焦虑与精神熵增的审美路径。这种跨时空的艺术力量,正是莫奈作品在当下持续焕发魅力的根本所在。
真实而非完美:日常事物内在光芒的发掘
莫奈的绘画创作体现了返璞归真的美学理念,在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重新定义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其核心价值在于“真实而非完美”的审美哲学,尤其体现在对日常事物内在光芒的发掘、对女性形象的尊重以及对自然本质的探索中。
莫奈的艺术创新始于对学院派“完美理念世界”的否定。他坚持户外写生,将画笔对准干草堆、睡莲池等庸常事物,通过连续观察同一对象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幻,揭示出平凡事物中潜藏的内在之美。干草堆是郊野和田园中最不起眼的日常之物,在莫奈眼中却成为投射光影变幻的绝佳载体,这种对“微小卑微之物”的极致专注,回应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倡导,启示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新发现身边被忽视的美学细节。
《吉维尼的干草堆》(1884)是莫奈早期干草堆系列八幅作品之一,展现了他在吉维尼初期对光影研究的初步尝试。该画作中,莫奈以干草堆为载体,捕捉自然光线对色彩和形状的瞬时影响,通过光影的柔性变化,将日常所见平凡之物升华为艺术意象。
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尔是莫奈人物肖像画中频繁出现的女性形象,且始终以妻子与母亲的身份被呈现。《散步》(1875)创作于莫奈创作风格成熟期,描绘了卡米尔手持阳伞,裙摆随风飘扬,与儿子、乳母在夏日田野中散步的温馨场景。莫奈通过捕捉阳光、微风和草地的动态,将家庭日常场景与自然风光结合。卡米尔作为视觉中心,其形象与背景融为一体,传递出幸福与宁静的情感。
这种对女性日常生活状态的描绘与同期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笔下丰腴裸女的感官化处理形成鲜明对比,剥离了传统肖像画中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凝视”和完美化想象,转而强调女性人格的完整性,看见并肯定其承担的家庭责任。卡米尔病逝之际,虽然面目憔悴不堪,莫奈仍然忠实记录了这一场景,而非刻意粉饰美化或者回避,进一步体现了莫奈追求“真实而非完美”的创作理念。
松弛地活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审美启迪
莫奈生活和创作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正值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工业革命”肇始和发展期,田园自然风光和工业时代城市景观是他绘画的两大主题。在他的多幅画作中,工业时代元素如火车、烟囱、高楼建筑和天空、大海、花草树木等自然题材有机融合。莫奈对工业时代及其带来的社会变迁既抱有好奇和期待、观察和凝视的态度,又有对其破坏自然生态、入侵田园生活的隐忧。
莫奈在1877年第三届印象派画展上,展出了八幅以圣拉扎尔火车站为主题的画作,由此开创了“系列作品”展示之先例。在“印象·派对”展览的《圣拉扎尔火车站的铁轨》(1877)画作中,莫奈运用快速笔触、色彩并置与光影对比,以“未完成感”传递瞬间视觉印象,通过蒸汽、铁轨与人物的互动,展现了工业力量与自然光线、空气的融合,体现现代都市的节奏与生命力。
大碗岛是巴黎塞纳河中的一片狭长沙洲,19世纪后半叶是巴黎人周末泛舟、散步的度假胜地。《大碗岛》(1878)画作中,莫奈选择从大碗岛西侧视角描绘这一场景,画面中蜿蜒的小道、散步的人群与对岸铁桥、工厂烟囱及飘荡的黑烟形成对比,记录了工业化进程中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融。
当下正值人类历史上第三次革命“信息革命”如火如荼之际,人们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潜藏的忧虑,恰与当初莫奈小心翼翼的态度不谋而合。不妨借鉴莫奈的应对方式,培养“既入乎其内又超然其外”的视野,在信息洪流中保持长久凝视干草堆光影变幻和睡莲缓缓绽放的专注力。
欣赏莫奈的作品具有平静放松的力量,一如心理学倡导的“公园20分钟效应”,这既源于莫奈对大量自然题材的选择,也源于鲜艳明媚的色彩体系之运用。观众注目凝视莫奈笔下的自然意象时,能有效调节皮质醇水平,在神经层面触发宁静愉悦的身心体验。相较于工业文明初期阴郁的学院派调色,莫奈创作的明媚色彩能刺激多巴胺分泌,产生类似沐浴自然光线的积极心理反馈,如同公园里阳光和植被带来的缓解焦虑效应。
1882年,莫奈两次造访毗邻英吉利海峡的避暑胜地瓦朗日维尔,以瓦朗日维尔的海岸线为核心,创作了多幅瓦朗日维尔风景作品。该画作中,莫奈借鉴了日本浮世绘的取景方式,捕捉光线在不同时间下的微妙变化,展现了大海的动态与色彩的和谐,延续了印象派对“瞬间印象”的追求,强调对自然光线与色彩的真实感受,而非细节的精确再现。
当现代人被信息洪流冲刷得心神涣散时,凝视莫奈系列作品中的光影变幻,不自主地跟随他的笔触节奏进入冥想状态,犹如日本庭园中的枯山水,引发观者的静观效应,有效滤除心灵的冗杂思绪,重返感官在场的纯粹状态。莫奈的画作为困在意义焦虑中的现代人指明了一条出路,即真正地“活在当下”,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将对每个瞬间的美好感受转化为审美的永恒。
专注和心流:艺术创作的治愈力量
观众通过欣赏莫奈作品可以获得艺术疗愈带来的平静和积极情绪,莫奈的创作实践也是其实现自我疗愈的途径。从早年巴黎潦倒到中年丧妻丧子,从普法战争炮火连天的生存威胁到晚年白内障导致的视觉障碍,莫奈一生历经坎坷,而终以86岁高寿去世,绘画创作的心理疗愈效应对其保持身心健康功效显著。现代人普遍面临注意力涣散与精神熵增的困境,莫奈的创作实践提供了“专注力疗愈”的独特途径,揭示了心流体验对身心健康的深层修复机制。
莫奈创作系列“连作画”的工作方式,要求其持续处于“挑战与技能平衡区”,每幅画作的创作时间窗口短暂,强烈的即时反馈机制使其自然进入心流状态。神经美学研究发现,当创作者处于高度专注状态时,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而默认网络激活,这正是艺术创作产生愉悦感与内在秩序感的神经学基础。
1900年冬季,莫奈开始创作以伦敦国会大厦和泰晤士河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延续了他对“连作画”的探索。莫奈将国会大厦这一象征权力的建筑转化为“光与色彩的盛宴”,以松散的笔触和细腻的色彩层次捕捉瞬间印象,通过雾气与夕阳的交融,呈现玫瑰色晚霞笼罩下的朦胧诗意。
当代社会,信息过载导致的注意力碎片化正在摧毁人们的心理韧性。智能手机用户频繁切换应用,持续多线程任务处理模式使大脑前扣带回皮层超载,精神熵值不断攀升。莫奈的创作实践为此开出良方,通过仪式化重复构建心理稳定性,通过持续专注驱使大脑分泌内啡肽激素,构建抵御焦虑抑郁的天然屏障,增进自我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
在莫奈笔下,如画的田园风景反映出对诗意生活的留恋,日常的自然事物散发出内在动人的光辉,工业文明的钢铁巨兽在暮色中化为朦胧的光晕。观众在上海博物馆东馆展厅中凝视着莫奈跨越时空的画作时,看到的不仅是印象派核心人物对光影色彩的敏锐感知和瞬间刻画,更是莫奈用专注力和心流对抗生命熵增的精神救赎。来自工业革命时代的印象派艺术创新,为困惑于信息洪流中匆忙生活的人们,打造了专注沉浸和放松疗愈的场域,提供了安顿心灵、抵达精神自由的桃花源和乌托邦。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
《文汇报》 (2025年4月16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