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五谷丰登》灯组光芒四射,寓意时和岁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摄
4月16日晚,记者来到四川省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时,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仍在举行。精美绚丽的各式彩灯大放异彩,两组特大型灯组、7组大型灯组、200余组中小型灯组璀璨夺目,将园区打造成一个如梦如幻的光影世界。在《青城双姝》《喜迎财神》《齐天大圣》等灯组下,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从成都驱车前来的杨先生告诉记者,今年的灯会“太火爆了”,“春节和清明节假期这里都是‘人挤人’。今年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从1月17日持续至5月5日。估计‘五一’假期又会来一大批外地游客,趁现在人少些,赶紧过来看看”。
近年来,“非遗”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词。在自媒体平台,自贡彩灯一再出圈。2024年12月,自贡灯会作为代表性项目,助力“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申遗,随后的1月17日晚,在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临近之际,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自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非遗贺新春——点亮中国灯”全国主会场活动暨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开幕式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举办,让自贡彩灯备受瞩目。
自贡灯会“霸榜”四川文旅
今年的自贡灯会有多火爆?通过几组数据可窥见一斑。
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总策划设计师、华采堂企业董事长施飞告诉记者,今年自贡灯会游客量同比上涨40%。春节期间(1月17日到2月15日),灯会接待游客量达129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49亿元,同比增长46%,带动周边住宿、餐饮消费超过6亿元。春节期间门票收入位居四川全省第一,是人文类非遗景区首次超越自然观光类景区。
今年清明节假期,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平均日接待游客4.77万人次,日门票收入446.57万元。截至目前,第31届自贡灯会已经接待游客超185万人次,门票收入近2亿元。
自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张铭介绍,依托自贡灯会,自贡市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灯产业,全市现拥有彩灯企业1700余家,年产值约60亿元,“占据国内85%、国外92%的市场份额”。自贡彩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亮丽名片。2024年,自贡组织境内灯展255场,境外灯展104场,实现文化出口7746.5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6亿元),同比增长53.1%。
对于自贡彩灯的历史,每一位彩灯从业者都能娓娓道来。自贡市“十佳彩灯工匠”、自贡市嘉华彩灯创始人王茂森告诉记者,自贡彩灯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早在唐宋年间,自贡地区就有新年赏灯的习俗。明清以来,自贡盐商们喜欢“斗灯”,于是开始有了“狮灯场市”“灯杆节”等有一定规模和固定举办时间的灯会活动;另一方面,自贡彩灯传统和制作工艺也受益于盐场手工技艺。自贡是千年盐都,钻凿盐井时使用的固定和绑扎灯具工艺也被运用到彩灯制作中。
1964年春节,自贡市人民政府把民间沿袭了近千年的制灯、玩灯、赏灯等灯会民俗重新拾起,第一次由政府主办了大型民俗文化活动——“自贡首届迎春灯会”。此后,自贡灯会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自贡彩灯技艺也逐渐向全国各地输出,长安灯会、豫园灯会、秦淮灯会等大型灯会上都可见到自贡彩灯技艺的身影。
2007年,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自贡灯会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王茂森说,自贡彩灯传统制作技艺是群体性传承,从改革开放起,自贡市政府就一直支持自贡非遗彩灯的产业化发展,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和传承。现在,自贡有10万多名彩灯从业人员,他们不仅让非遗灯会走向全球,还带动了彩灯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自贡彩灯有了“天下第一灯”的称号。自贡彩灯上下游产业链、材料供应、员工培训、行业标准、价格标准、行业自律等方面都已实现了规范化。
收益背后的“情绪化空间”革命
施飞向记者透露,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投资不到1亿元,仅在一个月内便收回了成本,预测总收益将超过两亿元。施飞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表示,本届自贡灯会在总策划和总设计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将彩灯的“个体展陈”转化为“情绪化空间叙事”,从而实现了非遗灯会从“节庆年俗”到“夜游经济驱动器”的转变。
施飞认为,彩灯非常适合打造沉浸式场景和情绪化空间。彩灯结合光影、科技与设计,能够营造多感官沉浸式体验与情绪化空间,为游客带来震撼、欢乐甚至共情的体验,是塑造高品质文旅项目的理想载体。
此外,今年的自贡灯会还通过融合文创产品、实景演艺、夜市消费等方式,形成了“游-购-娱-吃-住”一体化的文旅消费生态链,实现了从以门票为核心的单一经济模式到收益多元化和产业闭环的转型。
通过产业蝶变让非遗获得新生
自贡灯会被业界认为是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标杆。放眼全国,灯会与旅游的融合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灯会如何打破“节庆魔咒”,成为常态化的文旅产品?如何让流传千年的灯彩技艺成为驱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引擎?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幸福与创造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妥艳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包括非遗灯会在内的很多非遗项目,仍然面临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例如,传承人年龄偏大,非遗技艺传承断层,传承人缺乏商业化、市场化思维,难以实现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等问题。同时,非遗灯会还面临着受特定节庆的限制,只能形成短时流量,年节之后很难进行常态化运营等问题;文化的表达也还停留在相对浅层次的灯组展示,对于在地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
在妥艳媜看来,自贡灯会通过市场化改革破解了非遗活化难题,书写了非遗与现代经济共振的范本。其值得借鉴的做法在于:一是打破传统桎梏,政府从“包办者”转为“护航者”,构建“龙头企业+专业分包商”弹性网络,实现国内外市场资源整合,通过技术革新与轻资产输出,激活产业。二是破解传承危机,通过《彩灯工艺灯规范》等标准化体系规范行业,彩灯学院、国家级“彩灯工匠”认证等职业教育解决了人才断层问题,专项基金、低息贷款等金融支持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形成“制度保障+人才造血+资金输血”的传承机制。三是突围同质竞争,通过注册集体商标、申请专利、IP联名、全媒体传播,构建品牌壁垒,实现从代工者到形成全球灯会品牌的跃迁。自贡灯会未来创新方向可以聚焦“灯彩+”生态构建(智能生产、全链条业态)、沉浸式文旅IP开发(盐业、恐龙文化融合)、数字创新及全球IP联名矩阵,推动自贡非遗灯会向全球彩灯文化枢纽升级。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总顾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认为,目前中国彩灯行业的短板在于,各地的灯会旅游消费普遍不足,只满足于让游客观光观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消费链。他提出,彩灯和文旅的融合不能局限于夜经济,而是需要创造独特的发展格局,要让彩灯超越夜生活、超越景区、超越阶段性的灯会模式,形成以灯会为中心的,可供常年、全天观赏游玩的文化休闲综合体。
魏小安提出,彩灯发展要实现“十化”。
第一是常态化,让彩灯从阶段性的产品变成常态化的产品。
第二是规模化,彩灯市场的总体规模需要适度,而单体规模需要扩大,从而形成市场集中度。
第三是场景化,不能只是让游客观赏、拍照、打卡,而是需要打造动态的、变化的场景,不断让游客有新鲜感。
第四是异质化,要挖掘在地文化,构造独特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形成品牌。
第五是数智化,以数智化为手段,让传统非遗实现智能化的创新。
第六是层次化,彩灯需要有不同的规模、视角、内容,园区需要对应客人的不同年龄层次、消费层次、审美层次。
第七是链条化,按照消费链,构造服务链,形成产业链,建设以灯会为中心的文化休闲区。
第八是平台化,平台的溢出效应比项目本身盈利更重要,可以成为地区发展的引擎。要形成头部企业的平台化和大型园区的平台化。
第九是网络化,他建议组建中国彩灯发展联盟,形成全国性的网络化体系,从而进行业务交流和市场化促进,并构造集群文化品牌。
第十是国际化,中国彩灯具备充分的国际化基础,但目前海外输出还在“填空”。建议在中国彩灯发展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组建世界彩灯发展联盟,让彩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实现从产品输出到文化输出的突破。
妥艳媜认为,唯有让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市场机制深度耦合,在尊重文化基因的同时激活创新动能,才能实现从“遗产保护”到“价值创造”的跃迁。
“当一盏彩灯既能唤醒集体记忆,又能驱动产业齿轮,非遗便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生长于现代生活土壤中的文化常青树。”妥艳媜对记者说,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是一场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创新活力的深层对话,唯有完成这场对话,千年灯火方能永续照亮未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5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