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射雕英雄传》里的丐帮 宋朝有吗

发稿时间:2025-04-29 10:29: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宋朝臣子向皇帝进献《流民图》的场景

  2025年,徐克执导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大年初一首映,很快成为内地影史武侠片票房冠军,最近又在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等十余个平台上线,与院线同步上映。

  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当然来自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原著中号称“江湖第一大帮会”的丐帮也在这部电影里出现:那些丐帮弟子衣衫褴褛,但都身怀武功,他们不远万里从大宋赶到蒙古草原,为他们的帮主黄蓉传递消息,也帮黄蓉的男友郭靖立下战功。

  众所周知,郭靖、黄蓉是虚构人物,那么丐帮是否也出自虚构呢?宋朝历史上真的有过丐帮吗?

  乞讨内卷

  唱口号、扮小鬼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宋朝有乞丐,而且数目还不少。

  以南宋为例,宋宁宗嘉定八年(1215),浙江衢州疏浚沟渠,工期太紧,工役不够,当地官员贴出榜文,招募乞丐帮工,半个月内共有两千多名乞丐报名。查《宋史·地理志》,衢州官方统计在册的户口是二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如果不到三十万人当中就有两千多人靠行乞为生,说明乞丐的比例相当惊人。当然,这么多乞丐得以存活,反过来也能说明宋朝社会还有一定的生产盈余,否则也没有能力来养活乞丐。

  历朝历代都有乞丐,历朝历代的乞丐都是以乞讨为主业,宋朝也不例外。乞丐一多,行业内部就会内卷,单纯的沿门乞讨就不再好用,就会逼迫一部分乞丐使用巧招,例如唱“莲花落”,也就是大段的曲子和顺口溜,通常还要配一副快板。

  清朝及民国时期,莲花落在北方非常流行,但在宋朝,人们更喜欢说的是“口号”。事实上,宋朝的口号就是后来的莲花落,以七言诗为主,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只追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苏轼年轻时的好友章惇在政治斗争中失败,流放潭州(今湖南长沙),路上遇到一个乞丐,该乞丐唱了一首口号:“佳人如玉酒如油,醉卧鸳鸯帐里头。咫尺洞庭君不到,长生不死最风流。”章惇听完,大受启发,“遂谢丐者,与酒一壶。”向乞丐表示感谢,送给人家一壶酒。

  口号需要创作,需要背诵,大多数乞丐未必有这个本事,只能选择其他方法。按《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腊月祭灶以后,北宋首都开封的乞丐便“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几个人结伴,化上浓妆,戴上面具,扮成鬼怪,敲着锣,打着鼓,挨家挨户去要钱。

  这些乞丐为什么要扮成鬼怪呢?因为年关到了,人们要祛除邪祟,扔几个小钱过去,乞丐一哄而散,就相当于邪祟已被驱赶,图的是个吉利。乞丐扮鬼上门,既是帮居民驱邪,也有要挟的意图——你不给钱,俺就不走,等于邪祟在你家扎根了。

  恶丐上门

  骂主人、抢东西

  北宋末年,奸相蔡京的儿子蔡絛在其著作《铁围山丛谈》里讲了一个故事,发生在宋太宗时期的故事。

  说是宋太宗刚即位,私访民情,在开封闹市见到一个乞丐。那乞丐相当凶恶,站在一家店铺门口,非让店主人给他很多钱。店主人不答应,他竟然“倚门大骂”。店主人好声好气相劝,他非但不走,还骂得更凶。店主人怒火中烧,“以刀刺丐者死”,一刀把乞丐捅死了。白昼杀人,自然被捕,开封府的差役很快将店主人拘押起来。

  过了几天,宋太宗上朝,问开封知府:“审乎?”那个店主杀乞丐的案子,你们审了吗?开封知府答:“审矣。”已经审过了。宋太宗又问:“凶器何在?”开封知府将店主人的刀呈上去。宋太宗接过刀,插入自己刀鞘,得意地笑道:“如此,宁不妄杀人。”意思是店主行凶情有可原,恶丐被杀理所当然,如今作案证据已经被我收走,你们可以放人了。

  蔡絛是宋太宗的粉丝,认为太宗此举堪称圣君。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宋太宗绝对是枉法,杀人的店主也绝对不应该被无罪释放。不过从情理上讲,那个乞讨不成就辱骂人家的乞丐死得也不完全冤枉。任何一个群体当中都有好人和坏人,前面故事里的恶丐就属于坏人。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冬天,由于朝廷印刷纸币太多,通货膨胀严重,南宋都城临安米价暴涨,百姓生活艰难,乞丐讨不到饭,“有群攫饼饵于传法寺前者。”(《宋史·宁宗本纪》)居然有一些乞丐结伴在寺庙门口抢人家糕饼。平心而论,这些敢于明抢的乞丐也属于坏人,因为被抢的人也会饿肚子。

  乞丐属于弱势群体,但一旦结成团伙,就会变得强势。更可怕的是,乞丐团伙还有可能被利用来谋取私利。按《宋会要辑稿》记载,宋高宗当皇帝以前,在黄河以北亲眼见到一些军官将乞丐编成队伍,不是让他们去打仗,而是让他们有组织地占据店铺和作坊,逼迫商人交保护费,而军官再从保护费里抽走大头。

  政府救济

  养济院、福田院

  为了社会安定,宋朝政府一直在给乞丐提供救济。

  北宋时期,京城开封分为四厢,即四个区,每个区都建了一座福田院,并称“四福田院”。这些福田院只有一个职能,那就是给乞丐提供住所和食物。王安石变法时期,宋神宗颁布诏令:

  京城里外雪寒,应老疾孤幼无依乞丐者,令开封府并分擘于四福田院住泊,于额外收养。仍令推判四厢使臣依旧福田院条约看验,每日依额内人给钱养活,无令失所。其钱于左藏库见管福田院钱内支给,候春暖即申中书住支。(《宋会要辑稿》)

  根据该诏令,每年寒冬之时,开封城区及近郊无处可去的乞丐都可以到就近的福田院安身,福田院的经费来自于国库拨款。

  南宋时期,京城临安的土地归钱塘县和仁和县管辖,这两个县各建了一座养济院,用来救济残疾人、孤寡老人和乞丐。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的话说:“老疾孤寡,贫乏不能自存,及丐者等人,州县陈请于朝,即委钱塘、仁和县官,以病坊改作养济院,籍家姓名,每名官给钱米赡之。”

  跟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经济实力相对强盛,中央财政收入相对雄厚,这种情形在宋徽宗时期达到巅峰。因为国库里有钱,所以宋徽宗花钱大手大脚,要求全国各府各州各县都要设立福利机构,救济弱势群体,其中有救助活人的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还有为死者安葬的漏泽园。一些地方官为了迎合圣意,将大部分财政收入都用在这些地方,再加上不可避免的贪污腐败,反而搞得民力凋敝,真正应该救助的乞丐也未必能得到实惠。

  大诗人陆游生在北宋末年,父亲和祖父都是北宋高官,对宋徽宗救济乞丐的面子工程大为不满。陆游《老学庵笔记》说:

  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所费尤大,朝廷课以外殿最,往往竭州郡之力,仅能支吾。谚曰:“不养健儿,却养乞儿。不管活人,只管死尸。”盖军粮乏、民力穷,皆不问,若安济等有不及,则罪焉。其后稍缓。

  “其后稍缓”,说明宋徽宗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也说明居养院、养济院等福利机构不可能像宋徽宗最初要求的那样一直办下去。原因无他,一是贪污腐败难以杜绝,二是当时的国力根本不允许。即使到了今天,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也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乞丐都衣食无忧。

  另外还要补充说明的是,官方救济乞丐并非宋朝专利。唐玄宗在位时搞过“普救坊”,康熙和乾隆在位时搞过“栖流所”,都相当于乞丐收容所,只不过规模和数量比不上宋朝。

  组织松散

  宋朝没有丐帮,明朝才有

  前文说过,宋朝曾有军官将乞丐编成团伙以牟利,这种团伙能称为“丐帮”吗?恐怕不能,因为电影和小说里的丐帮组织严密,全国范围内只有一个帮主,号令一出,集体奉行,而宋朝军官只是在营地附近临时收编乞丐,并没有搞成全国一盘棋。

  宋朝还没建立的时候,五代十国的后蜀有一个军官叫萧怀武,在成都成立“寻事团”,自己担任首领。该寻事团成员复杂,包括乞丐、雇工、儿童和小商贩,总共一千余人,都听命于萧怀武。萧怀武倚赖手中的兵权,役使这些小喽啰,让他们偷窃财物、刺探消息、监视大臣,进而要挟官员、把持官府。后来北宋攻灭后蜀,萧怀武被抄家灭族。像萧怀武这样的人,能不能称为丐帮帮主呢?也不能。第一,他的成员不仅仅是乞丐;第二,他的势力仅限于成都。

  南宋初年,天下大乱,山东高密人李横起兵造反。此人本是在黄河大堤上挑土的厢军,北宋灭亡时沦为乞丐,被一股土匪队伍裹挟,从此走上打家劫舍的邪路。他心狠手辣,残忍到了变态的地步,不断收编其他乞丐和乱民,在襄阳、南阳一带攻城略地,一路抢女人、杀男人,甚至以人肉为食。宋高宗在位时,李横麾下已经发展到五六千人,因为排行第九,江湖绰号“九哥哥”。这个李横建立的杂牌军队或许能称为丐帮,但其组织松散、性质恶劣,与我们心目中的丐帮有着天壤之别。

  按《东京梦华录》描述,北宋开封各行各业都有规矩,“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有人据此认为北宋开封已有丐帮。实际上,“乞丐者亦有规格”描述的只是乞丐有行规,并不是说当时乞丐已有严密组织。

  真正称得上丐帮的群体,可能要到明朝才出现。明朝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里,杭州乞丐世代相传,除了乞讨以外,不许从事任何行业,被称为“丐户”,所有丐户都要听从“团头”的指挥。不严格地说,这里的团头就是帮主,丐户就是丐帮成员。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的故事发生在“故宋绍兴年间”,即宋高宗在位时。但这种时代设定纯属“小说家言”,因为在宋朝所有的官修史书、民间野史、诗词作品、文人笔记、各地志书和墓志铭里,我们都见不到丐户。宋朝倒是有团头,但在宋朝口语中,团头等于行业协会的会长。例如南宋临安,菜贩行业协会叫“菜团”,鱼贩行业协会叫“鱼团”,仵作行业协会叫“仵作行”,所有这些协会的会长都叫团头,又叫“行老”。无论团头还是行老,在宋朝都不等于帮主。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社会,百姓之间贵贱等同,绝没有世代相传的丐户。即使在元朝,统治者将百姓分成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也没有指定一些人必须做乞丐。只有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开历史倒车,将当年与他争天下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后代打入另册,才有了丐户,进而在江南一些城市才有了事实上的丐帮。

  保家卫国

  宋朝乞丐与战争

  宋朝没有丐帮,但有没有乞丐像电影中那样参与战争并保卫国土呢?确实有,但在史料中能找到的例证极少。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二十万金兵入侵南宋,围攻襄阳。当时襄阳城中只有守军万人,主帅赵淳足智多谋,夜间派出敢死队出城打探金兵虚实,敢死队中便有两名成员是乞丐。金兵当中有一个驸马被宋军射杀,该情报便是那两个乞丐刺探到的(参见南宋赵万年《襄阳守城录》)。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十万金兵再次入侵,围攻蕲州(今湖北东部,包括蕲春县、蕲水县、黄梅县等地)。蕲州知州李诚之率领三千名士兵守城,实力自然极为单薄。为了扩充军力,李诚之将城中青壮年编为民兵,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乞丐。不幸的是,这场守城战坚持了二十五天,蕲州终因敌众我寡而沦陷,城中军民几乎全被金兵屠杀。

  南宋有一位武状元华岳,学识渊博,又懂兵法,著有《翠微先生北征录》,书中建议朝廷改革招兵政策,不要再单纯根据身高和体力来选拔士兵,而是要从各行各业选拔能人,包括乞丐。华岳说,乞丐、飞贼和江湖艺人到处游走,既熟知各地情形,又不被敌人注意,派他们“探贼营之虚实,窃贼军之旗号”,胜过普通士兵。

  在《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这部影片里,丐帮群雄远赴蒙古草原,在郭靖和黄蓉之间传递情报,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的遗意。

  文并供图/李开周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