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牡丹两条鱼》双面绣是蜀绣代表性题材之一,以细腻针法展现出鲤鱼的灵动和牡丹的娇艳。
1.描稿:将图稿描于底布上,要求拷贝精准,描画灵动。
2.上绷:需要反复调整面料松紧度,确保绣面平整服帖。
3.分线:将一根绣线分成若干丝,以求更加细腻的绣制效果。
4.绣制:一幅绣稿需运用到多种蜀绣传统技法,讲究“光亮平齐、车拧到家”。
5.团队负责人朱利容教授指导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
6.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研讨蜀绣技艺。
编者的话: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非遗,是中国灿烂技能历史的缩影。我国职业院校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营造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探索技能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融合发展模式,培养非遗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传承中国技能文明。
202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向全国职业院校征集技艺传承图片。鉴于此,本报开辟“光影里的中国职教·技艺传承”专栏,从征集来的图片中选择部分作品发布,希冀以图片讲故事的方式,与读者分享蓬勃发展中的我国职业教育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所做的工作。
创作说明:
蜀绣又名“川绣”,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桑蚕丝色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长期深耕纺织非遗文化,汇聚国家级、省级蜀绣大师力量,打造“大师+教授”团队,为传承创新蜀绣技法、培养专业人才、培训非遗传承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蜀绣工艺:
蜀绣题材多样、工艺繁复,以花鸟、虫鱼、走兽、山水、人物见长,现有针法12大类、130余种,制作过程包含设计、描稿、上绷、勾绷、配线、绣制、装裱等10余个环节,具有施针严谨、线片光亮、针脚整齐、掺色柔和、车拧自如、劲气生动、虚实得体的技艺特点,不仅能绣制出活灵活现的形象、风景,还擅于表现粗、细、软、硬等丰富质感乃至人物服饰的不同质地。蜀绣作为中国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与湘绣、粤绣、苏绣合称中国四大名绣。
作者介绍:
本作品出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邬学强之手。邬学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从事蜀绣工作40年来,全面掌握了蜀绣针法和各个工艺环节,并在运用中不断创新,擅长蜀绣的单、双面绣,异形、异色、异针法的三异绣与人物肖像的刺绣。他擅于准确把握蜀绣的产品配色、色彩过渡和整体效果,并能设计绘制刺绣绣稿,装裱各类单、双面绣品,已创作百余幅蜀绣精品。先后获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四川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等殊荣,参与绣制的巨幅双面绣《芙蓉鲤鱼》现存于人民大会堂四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