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文化中国

文化要闻 >> 正文

传,五代人共绣芬芳

发稿时间:2025-05-07 10:39:00 来源: 人民日报

  王秀英和孙女孙歌尧共同制作的莲花荷包。

  孙歌尧供图

  5月的徐州,天蓝得一尘不染。

  潘安湖湿地公园,满眼绿色,硕大洁净的木棉花骄傲地立在枝头,再穿过一座小桥,就到了王秀英中药香包馆。门左侧,鱼纹的藤椅上,齐整铺着碎花蓝布。87岁高龄的“香包奶奶”王秀英,身着大红色中式盘扣上衣,黑色裤子,银发一丝不苟,眼神带光。

  “香包自古就有人佩戴,主要是驱邪去味,寄托美好寓意。”话匣子由此打开。儿时的王秀英看到外婆、妈妈一次次做出喜鹊、荷花等栩栩如生的香包,无比羡慕。但由于布料、针线稀缺,家长们不让她碰。直到10岁那年,实在按捺不住,她偷偷取了大人用的针线,悄悄跑到僻静处,模仿着平时看到的做法,做了起来,错了就再拆再缝。等她把偷做好的人生第一件作品拿出来时,大人们惊呆了。那是一件玫红与翠绿色组成的香包,粉红的穗子飘垂下来,绳上穿着几个五颜六色的珠子,好看得像一位待嫁的新娘。

  之后,外婆、妈妈就开始带着她做起香包来。“那时候没有所谓传承的概念,做香包都是送人的,外婆教妈妈,妈妈教我,纯粹是因为喜欢。”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王秀英一缝就是70余年——白天上班,晚上点灯缝,把外婆、母亲教的都学会后,就自个儿琢磨着做。“只要自己喜欢的,能看到能想到的,就想着法子做”。后来,她陆续制作出《公子香帽》《鸳鸯戏水》等优秀香包作品,成为徐州香包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在这种环境熏陶下,儿子、儿媳都成了“香包人”。说到这点,老人其实满怀愧疚。2012年,潘安湖湿地公园建成运营,当地政府特意找到老人,分她门面房作为香包工作室来经营。想到自己一辈子的爱好竟然受到如此重视,老人激动万分,立马答应下来。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也接踵而来。

  “人手不够,对于经营的事我又不懂,发票都不会开。”无奈之下,老人想到了儿子孙建。此时的孙建和媳妇正在市某演艺集团做音乐老师,哪里愿意回来?但看到母亲无助与期待的双眼,夫妻俩只好双双回乡。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孙建此时任重道远。虽然从7岁起,他就跟着母亲拿针穿线。不过,景区刚开始营业,人气不旺,香包工作室该如何经营下去?

  在那段最艰难的时光里,一件事彻底改变了孙建的思维方式。受当地非遗办的推荐,夫妻二人参加了原文化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这次系统的学习,让我真正意识到传承香包文化的重要性。”学成归来,孙建开始琢磨如何对香包进行创新。从材料、形状、色彩等各方面进行融合,终于制作出一款别具一格的“真棒”香包。在丝绸布料上绣制水纹,里面放安神助眠的薰衣草。这款小巧典雅的香包一经面世便广受欢迎。

  “创新是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又必须结合时代。”说起香包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五代传承人孙歌尧说道。这个26岁的姑娘,和奶奶一样,着中式红衣、黑裤,扎着高高的马尾,眼神清澈。

  从一个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到接过这个非遗传承棒,孙歌尧也有过彷徨。直到有一天,奶奶提议带着她修复一件徐州香包经典作品“八鸡香篮”。一个月完工后,抚摸着柔柔的缎面和栩栩如生的图案,她发疼的眼睛突然湿润了。“我被这种美震撼了,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技艺传承下去。”如今,这件作品正安静地放置在中国非遗馆。

  年轻人的加盟让徐州香包展现了更大的魅力。运用明暗缲针、3D打版等技术,孙歌尧带着团队把香包做成了更便携的款式,钥匙扣、胸针、手机挂件……祖孙五代通过各种机会教会更多人做香包。“这个技艺不会失传了,我也就放心了!”说这话时,王秀英的表情完全舒展开来。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