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拜会同僚(左侧长须人即狄仁杰),出自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漆屏案》
日前,在河南洛阳白马寺内的狄仁杰墓地经专家认定后,正式挂牌。近年来,狄仁杰一直是影视作品的热门IP,因此相关消息迅速上了热搜。
这位原本供奉于太庙内、宝相庄严的唐代名臣,经过正史野史、小说影视的海量演绎,如经过不同彩色玻璃的折射,每块玻璃都折射出他不同的人设光谱:仗义直谏、聪明睿智、仁怀万民……
“他们以为我是个六边形战士。元芳,你怎么看?”
出将入相 狄仁杰的高光时刻
公元696年,年号是万岁通天元年,听起来霸气测漏,其实当年大周朝拉胯得很,因为它正在被西北吐蕃、北方突厥、东北契丹群殴。
一直是大唐好学生的营州契丹突然起兵反叛,战力爆表,连下冀州、瀛州,周军接连战败、丧帅亡师。不安分的还有更加强悍的突厥,他们都打出废黜武曌、还政李唐的旗号,仿佛拿着同样的武功秘籍。为了和突厥求和,武周低声下气,以武承嗣之子武延秀迎娶突厥默啜之女,“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女者。”结果依然被打脸,默啜霸气地拒绝了这门亲事。出使突厥的尚书阎知微被扣押,尚书大人转身与胡人一起连手踏歌“万岁乐”于赵州城下,还帮着胡人劝降,此举连城头将军都看不下去,大周颜面丢了一地。
河北局势一地鸡毛,时任彭泽县令的狄仁杰被重新起用,像救火队员一般被派到河北魏州任刺史。前任刺史将城外百姓驱赶入城,专意死守,狄仁杰一到,一副胸有成竹、中流砥柱的画风,城外百姓该干啥干啥:“贼犹在远,何烦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这气场不是一般的强大。新刺史的淡定画风,如空城计一般,一时间竟然吓退了来势汹汹的契丹人。真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狄仁杰对此肯定深有体会。和他一起安抚河北的河内王武懿宗不御敌于外,反而做妖于内。凡是从契丹处逃归之人,这厮下令一律生刳取胆,不是一般的残酷。因此河北百姓把他与嗜血的契丹先锋何阿小并称:“唯此两何,杀人最多。”朝廷在河北人心全失,招不来兵,只好大赦罪囚、家奴从军充数。内政也说不上好,武曌面首薛怀义忙着营造,穷奢极欲,“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武氏子弟则忙着巴结讨好两位美少年张易之、张昌宗,来俊臣等酷吏们则忙着杀戮、株连无辜……
为了彻底扫除边患,升任幽州都督狄仁杰积极上疏,运筹帷幄之中。其要义有三:一是放弃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全面进攻战略,收缩战线,暂时放弃西北、东北。其次是效仿太宗分封昭武九姓故事,以安西四镇为筹码,以夷制夷。三是坚壁清野,“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冠无所得。自然贼深入必有颠踬之虑,浅入必无虏获之益。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
战略一对,红利随即而来。契丹人前面受挫于坚壁清野的武周军,后面又被见利忘义的突厥突袭,很快败亡。在狄仁杰的建议下,武则天重新立李显为太子,并立即昭告天下。河北人心为之一振,一月内从军者五万。698年秋,突厥四十万大军杀入河北。狄仁杰从来不缺少独当一面的勇气,他以河北道行军副元帅身份统帅数十万大军,严阵以待,无机可乘的突厥只好撤军作罢。大周最大的外部危机彻底消解。
出将入相,这是狄仁杰最高光的时刻。
厚积薄发 任大理寺丞时已经五十岁
翻看一下狄仁杰的职场履历,并不如后人想象得那么显赫,其实还有些悲催。在并州都督府法曹岗位上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像个兢兢业业的打工者。因为没有文字留下,难以管窥他青年中年时的心态。他的双亲在河阳,去并州赴任时他登上太行山南望,碧天上孤飞的白云牵住他的眼睛,绊住他的脚步,他含泪凝望:“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计划称帝的武则天为了对付李唐王室、旧臣,有意选拔河北、山西的士子,狄仁杰总算享受上了这拨红利。仪凤中,狄仁杰入京作大理寺丞时,他已经五十岁了。此后十年,他从侍御史、朝散大夫到宁州刺史、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直至拜相,可谓厚积薄发。
直言进谏是他第一个鲜明的标签,很像太宗时魏征的人设。名将权善才砍伐了太宗陵柏,高宗且怒且伤心,满脸泪水:“善才竟然砍我老爸陵上柏,我太不孝顺了,善才必须死。”老板都这样了,结果不言而喻。身为大理丞的狄仁杰却毫无眼色,坚持善才按律只能免官处置,气得侍从官挥笏要动粗。仁杰毫不退缩,引用西汉张释之的例子,金句频出。“臣闻犯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善见释之、辛毗于地下。”一堆高帽子输出后,老板只好败下阵来。被他保命的还有契丹将领李楷固、骆务整。法司认为两降将末路来降,请求依法论罪,但狄仁杰力请武曌赦免了两人。后来两人不负众望,扫平契丹,在含枢殿行献俘之礼,武曌向狄相举杯劝酒,点赞连连。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狄仁杰都有教科书般演示。他为相时推荐自己的儿子狄光嗣为地官员外郎,后者确实称职。他早年曾受开封县令霍献可羞辱,贬谪彭泽时,霍献竟然以头触阶,请杀狄仁杰、裴行本。而回朝复相的狄仁杰竟然以德报怨,举荐霍献可为御史中丞。
当然,有值得捍卫者必然也有必须打压者。对于巴结老板、不顾百姓死活的人,狄仁杰穷追痛打,毫不手软。被他弹劾免官的有司农卿韦机、左司郎中王本立,高宗出面求情都无济于事。据《太平广记》记载,武曌男宠张昌宗穿着御赐的集翠裘四处显摆,狄相一见气不打一处来,他便借着和张玩双陆棋的机会,赢了这件南海郡进献的集翠裘。一出宫,狄相爷就将集翠裘赏给家奴穿上,想来张六郎的脸被打得“啪啪”作响。
仁慈也是狄仁杰的底色。越王李贞举兵反武失败后,受牵连被判死刑的士庶有六百多人、其亲属五千多口。代理豫州刺史的狄仁杰高喊刀下留人,即便直面宰相张光辅的尚方宝剑,他也视死如归,“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任河北道安抚大使时,他一面硬杠残暴成性的武懿宗,一面上疏武曌指明利害,最后成功赦免河北各州从突厥者。晚年武曌欲铸造一座佛像,因府库银子不足,便发动天下的僧尼“众筹”,狄仁杰又站出来进谏,武曌只好作罢……
只要是为国为民,任你是佞臣、悍将、老板、甚至鬼神,其奈我何。垂拱四年(688),他在江南安抚大使任上毁吴、楚淫祠一千七百所,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西楚霸王来了也白搭。他还专门给西楚霸王写了封“拆迁通知”,文辞霸气十足,伤害性、侮辱性都很强:
鸿名不可以谬假,神器不可以力争,应天者膺乐推之名,背时者非见机之主……而君潜游泽国,啸聚水乡,矜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莫测天符之所会,不知历数之有归。遂奋关中之翼,竟垂垓下之翅,盖尽由于人事,焉有属于天亡!虽驱百万之兵,终弃八千之子。以为殷鉴,岂不惜哉!
那些被他从张光辅剑下救出而流放丰州的士民,那些在他知宁州时惠及的百姓,后来纷纷为他勒碑颂德。北宋名臣范仲淹特为浔阳狄公祠写碑,引为同道中人。
忍辱负重 埋下李唐中兴的种子
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转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是他仕途上最辉煌的开始,也是内心最纠结的起点。
武曌是狄仁杰的伯乐,也是其最可怕的对手。她冷酷无情,为了继承大统,长子次子都死于非命,老三中宗李显继位仅一月就被废,有眼色的睿宗李旦只好顺势躺平装死。为了将爱女太平公主许配给武攸暨,武则天脑洞打开,竟然潜刺客杀死武的妻子,迫其就范。晚年的武曌狐疑多变,卸磨杀驴玩得炉火纯青。助攻她篡唐的宰相裴炎被杀、周兴被来俊臣“请君入瓮”,来俊臣被处决时,和他一起断头的竟然是来的敌人李昭德。这魔幻的画面,把一众吃瓜群众都看呆了。
老板多疑,其马仔周兴、来俊臣等个个心狠手辣。天授元年(690)八月,杀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尚书左丞张行廉、南安王颍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于是殆尽,幼弱者流放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神功元年(697),武懿宗主办宰相李元素、孙元亨、天官(吏部)侍郎石抱忠、刘奇谋反案,“凡三十六家,皆海内名士……皆族诛之,亲党连坐流窜者千余人”…… 这武周的管理团队真无力吐槽,职场气氛不是一般的恐怖。
在这恐怖气氛里,多数人选择苟且地活着。李渊的第十八女、千金长公主按辈分上是武则天的姑妈,还曾送面首薛怀义给她。为了保命,已经七十岁的长公主竟然认武则天作干娘,改为武姓。千金公主的妹妹常乐公主则选择有尊严地死去。她与夫婿毅然加入越王战队,大义凛然:“诸王国懿亲,宗社所托,不舍生取义,尚何须邪?”
忠于李唐还是武周,这是个大问题,狄仁杰选择了……第三条路。明代李东阳、王夫之都以为他忍辱负重,明里应合武曌以执国柄,暗里筹划恢复李唐。“死天下之事,不若成天下之事是也。”与其像褚遂良一样为忠勇而死,不如为成大事而苟活。
武曌最不能容忍别人说她篡唐,因此在与武曌的博弈中,狄仁杰总是小心翼翼避免踩到她的小尾巴。他总以母子情深来打动武曌,老板曾梦到一只两翼折断的大鹦鹉,仁杰便为其解梦:“武是陛下的姓氏,两翼是指二子。陛下现在只剩下庐陵王(李显)、相王(李旦),只要起用二子,两翼便能振作。”年老多情,晚年的武曌一定常常回忆起老大老二。章怀太子(李贤)的遗诗令旁人都唏嘘不已,何况自己的亲妈。“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姑侄与母子哪个关系更亲近?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从没听说有将姑姑配享宗庙的?”狄相与武曌间的这段话不似君臣,倒更像两个老朋友间的私聊,温和如细细春雨,润物无声。武曌的铁石心肠终于软化,外放十四年后,李显终于被召回神都,复立为皇太子。
狄仁杰没有等到李显重登大统的那个时刻,但是他任宰相时举荐了张柬之、桓彦范、姚崇等一大批忠臣能士,埋下了李唐中兴的种子。协助中宗李显发动“神龙政变”的五王,辅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姚崇,都出自狄仁杰门下,因此在恢复李唐天下之事上,他可谓居功至伟。
“狄公执政在末年,浊河终不污清济。国嗣初将付诸武,公独廷诤守丹陛。禁中决册请房陵,前朝长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汉官威仪重昭洗。”(杜甫《狄明府》)
狄相去世 武则天悲叹“朝堂空矣”
这里有一个冷知识:武周时,作宰相是个高危职业。696年,历史学家刘知几曾作《思慎赋》,“功名取贵,非命者众,克全者寡”。这些话不是危言耸听,太宗朝的宰相平均任期为七年,武周朝的宰相平均任期只有两年,且被贬杀者十分之六。垂拱四年九月至载初元年十一月,两年多时间里的十三位宰相,五人被杀、两人被流放、两人罢相后暴卒,宰相真是伴虎而眠的职业。
盘点一下狄仁杰所在的宰相群,里面有阿谀奉承、绰号“两脚狐”的杨再厮,有成语“唾面自干”的制造者娄师德,更多的则是武家人、道士。自然也有少数锋芒毕露者,譬如那位志大才疏的李昭德,他曾乱棍打死武承嗣的拥趸、在朝堂上公然嘲笑来俊臣,不出意外,他很快被踢出群去。在这群里,狄仁杰是唯一频频发言,且频频被武曌点赞者,殊为不易。其要诀无他,除了智慧,还是智慧。
天授中,任宰相才三年的狄仁杰被告谋反,这是一个门槛很低且最时尚的罪名,他和来俊臣的PK如约而至。来俊臣原以为这狄怀英不会轻易就范,不想仁杰剑走偏锋,一上来就承认谋反:“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如此坦率,反把来俊臣弄懵了。但在谋反细节、关键方面,仁杰寸步不让,当来俊臣的小弟诱导仁杰揭发他人时,仁杰竟然以头触柱,不惜血流满面,来只好作罢。趁对手放松戒备时,狄仁杰将申诉书藏绵衣中,着其子呈见武则天,此举颇有谍战片之风,最后有惊无险地逃出生天。明代大思想家李贽以为狄仁杰是捻熟黄老之学的智者,“(梁公)遂悟黄帝、老子之旨,同流合污,与世委蛇。对主禠裘,当朝蒲博,非但全唐,亦以完躯,其事伟矣。”
唐人《朝野佥载》这样评价他:“粗览经史,薄阅文华,箴规切諌,有古人之风。剪伐淫词,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缁,胆气坚刚,明而能断。”久视元年(700),武则天率群臣游览嵩山名胜石淙山,写《游石淙诗》,狄仁杰也留下其唯一传世诗作《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老臣预陪悬圃宴,馀年方共赤松游。”君臣相和,其乐融融。当年秋,狄相去世,武则天伤心之情溢于言表:“朝堂空矣!”
狄仁杰虽然逝去,但是关于他的传奇却一直流传繁衍。他在大理寺丞任上,一年办案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喊冤,这段史料启发了小说家、剧作家的灵感,清末公案小说《武则天四大奇案》横空出世。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翻译此书时,抓住流量,创作出名作《大唐狄公案》。
《大唐狄公案》由《迷宫案》《铁钉案》《四漆屏》《黄金案》等15个中篇、8个短篇组成。与《施公案》等传统公案小说风格不同,此书注重破案过程,思虑细致缜密,情节反转很多。在黑狐狸的凄厉笛音里,在四漆屏诡异传奇里,在七巧板的益智游戏里,小说悬疑神秘气氛都拉满,可读性极强。作为主角的狄仁杰娴熟犯罪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细致入微,抽丝剥茧,侦破奇案,俨然福尔摩斯附体。由此,狄仁杰的人设实现了华丽转身,从正史上的忠直清明转为小说里的聪明睿智,“Judge Dee”(“狄法官”)成为与福尔摩斯、波罗、马普尔小姐齐名的推理符号。
本世纪初热播的《神探狄仁杰》、狄仁杰探案系列电影,更将他推成影视剧顶级IP。手持亢龙锏,能打能谋,能潜能腾,总能力挽狂澜,荡平凶猾,名帅+贤相+直臣+神探+侠客+良主,狄仁杰完美六边形人设从此确立。
狄仁杰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评价他是“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他为并州法曹。并州长史蔺仁基接力点赞:“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千年之后,这些评语竟然全部应验,武周一朝最有名的人物非狄仁杰莫属!文并供图/甘棠散木